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晓渡讲座:一首诗的诞生  一群人的沉思

(2009-06-25 10:21:17)
标签:

北京理工大学

倾向文学社

王子之

唐晓渡

谭五昌

文化

分类: 安琪收藏

        一首诗的诞生    一群人的沉思                               

        ——记倾向诗歌节系列讲座之唐晓渡《一首诗的诞生》

 

   唐晓渡讲座:一首诗的诞生 <wbr> <wbr>一群人的沉思 

    2009年6月18日,在北理工中文教研组和哲学系的大力支持下,倾向文学社诗歌节讲座在七号报告厅内又一次举行,唐晓渡用诗歌语言切入精神世界,用着熟悉又陌生的认知方式,说熟悉因为诗歌在中国曾经辉煌并且抵达了极高的高度,说陌生则是大众和当代诗歌的距离的态度写照,向青年学生们讲述对诗歌的思考。唐晓渡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与芒克、海子、西川、杨炼多多等合办《幸存者》,其次唐晓渡先生于九十年代与欧阳江河、臧棣、西川编选《现代汉诗年鉴》,南方周末曾经称他打捞诗歌的人,他的诗歌评论与当代诗歌同步而行。当他的博学和见解一一释放出来的时候,同学们深度沉思后报以热烈的掌声。当晚另有诗人安琪、上海作家孙未、退休老干部处诗学社的老师们到场支持。正如安琪曾经在诗歌节上发言道,诗歌对于诗人来说,就如同空气。老干部处卢懿生对理工学生的叮嘱凝结在他的诗朗诵中——《珍惜时光》。而哲学系的陈老师则指出当代诗歌困境中隐藏的光明,“雅典城里一个疯老头只有一个学生,那就是柏拉图,而这个疯老头就是苏格拉底。而柏拉图众多学生中,后继他精神哲学的也只有亚里士多德。” 

对于以上嘉宾,倾向文学社只有钦佩和致谢。

 

一首诗歌的诞生

《镜》/唐晓渡
——给我的孩子


镜子挂在墙上
我们悬在镜中
毛茸茸的笑声把镜面擦了又擦
——“这是爸爸”
一根百合的手指探进明亮的虚空


一根百合的手指来自明亮的虚空
——“这是爸爸”
水银的笑声在心底镀了又镀
我们隐入墙内
镜子飞向空中

 

这首诗的基点来源于唐晓渡的宝贝女儿,工作一天累得再也动弹不了的一张苦瓜脸的父亲应女儿的要求,去照镜子。一看到镜子,她的那种兴奋难于言表,完全忽视了她的苦瓜脸的父亲,“爸爸在什么地方呢?”女儿完全忽略被父亲抱着,而是指着父亲的镜像。“在这儿呢!”这时时空交错感肯定顿时袭击了唐晓渡,而八十年代的唐晓渡是困惑的,他写了这首诗也历经了好几年。这首诗的形成过程和诗歌同样有意思和重要。

而且写好以后,这十行居然是关于镜像对称的,前五句入镜像,后五句出镜像。两部分浑然而成、毫无人为意识安排。

 

审视认知方式

    人的内心都有一面镜子,直接认知和直接经验只占很少部分,我们是通过文字、语言、图像来逼近事物的本真,而被人加工、整合的反射出来的像,如果假设人个体都化身成一面镜子,经过双重反射就可以到很遥远的地方,那么人类从认知和传承的角度来说,人类构成了庞大的镜阵,经过多重反射后,那么我里事物的本真应该多遥远!

    曾经和米麦谈论,他提及光的延迟现象,人们眼中的物象有可能是滞后的,而以人们定居的地球和银河系为空间的庞大,就可以体现出这种延迟现象。

    不谋而合,都是在重构熟悉的认知。当然这种纯文本思想思考和重构也有局限,比如它的范围局限,自然科学界的认知方式就是假设、试验和实践。在北理工能听到这样一番话是极具意义的,他会唤醒工科的环境里的缺失和配合现有环境的思索。尽管我们会有些费劲的来理解这所有的话,光电系有个同学告诉我,不太喜欢这个讲座,因为没有听太懂,跟他平时的超能力有些不符。

 

关于诗歌   

    人为什么喜欢照镜子,因为人的内心具有极易受诱惑的一部份,时间和内心的认知下,我们离开。我们还有可能返回……

    诗歌是求真的,带着一面镜子来到镜阵中,他所见到的都是幻影。从写诗个体的来分析,是全部阅读、写作经验构成我们的镜面,从而以此尺度去比对、判断对其它的镜面。所以诗歌的求真一直处于动态、可能逼近的方式。

    对于王家新所提倡的诗歌和诗人的相互寻找的关系来看,唐晓渡先生再三提及,诗歌的教育性,它构成我们的精神世界的一部份。

 

现场问答

海乾 :你认为文化是否像经济一样存在金融危机这样的现象?

唐:文化的危机也是肯定存在的,比如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进行文化的提倡,就是人们有了危机感的认识,其次经济危机是有规律的,比如几十年一次,文化危机不是这样的,没这样的属性。

 

汪金龙:我尝试写诗来解决我的困惑,你怎么认为?

唐:困惑肯定是伴随到一个人的生命静止,写诗更像于和它拉扯,我们身体独自于忍受这种不平衡,写诗这一点是无法解决,写诗只能让我们精神状态趋于平静。

 

青年詩人:当你女儿问你在什么地方的时候,至少有两个以上的方位的可能。他指着你的镜像说你在那里。镜像作为方位之一,从诗歌的诞生,她诞生于一个误解,我能有这样的质疑吗?这首诗存在吗?

唐:这首诗是存在的,我所提及的我的方位和写的方位,这是后来思考方式的多样性,而写时全然文字组合表达过程,而这两种状态是没有冲突的。

(后来补充:从一首诗歌的诞生的角度来看,引起它原来可能是一个误解:爸爸在哪里?这句话在当时的语境下至少有两个理解,一是说镜像,一是说实在的人。而这个诗正是从镜像给人的错觉中产生的。所以从产生的角度看,这首诗的产生和对它的阐述都源于一个误解。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而并是怀疑这首诗歌的价值。另外,这里的误解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误解。而是语言和语境的多义性而出现的对话者之间的不经意的,对同一语言的不同理解。)

 

                                                                          倾向文学社王子之

 

本次诗歌节感谢以下单位或个人

北京理工中文教研组

北京理工哲学系

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

清华大学火新石文学社

人大青人人文

北师大五四文学社

中央民族朱贝骨诗社

中央政治青年学院自由朝报

北京人文大学起点文学社

感谢诗人

王家新 安琪  蓝蓝   张乔生  

作家

孙未

诗歌评论家

唐晓渡   谭五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