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间代诗人访谈系列之中岛篇

(2009-03-05 11:25:10)
标签:

中间代

诗人

访谈

中岛

安琪

环境与生活

文化

分类: 安琪访人

[按:本文刊登于《环境与生活》(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杂志2009年2月号。——安]

 

诗歌在他的生命间舞蹈

——中间代诗人访谈系列之中岛篇
 
时间:2005年12月1日星期四
地点:北京VS北京
提问:安琪
回答:中岛
形式:邮件

安琪:先恭喜你最新一期《诗参考》2005年总23期的出笼,中岛和《诗参考》已经结为一体,尽管我略有所知你创办《诗参考》的历史,但还有很多人并不知内情,请为我们再回忆一下整个过程。
中岛:首先,我非常高兴接受你的访谈。谢谢你对《诗参考》和我的关心。《诗参考》是1990年在哈尔滨创办的,当时是一份报纸,到了1996年在北京进行了改版,成为现在的诗歌杂志刊物。每期370个页码左右。目前已有17年的光景,共出版了23期,保证一年一刊。
有关《诗参考》的历史细节情况在网上有上万条信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互联网上了解,我在这就不多说了。

安琪:你把答案交给互联网了,你好像上网不是很多,请说说网络之于你、之于诗歌的关系?
中岛:实际上,我现在上网不能按次数来衡量了,因为我每天都在网上,不是聊天。作为一家时政刊物的主编,你必须时时刻刻了解国家、社会的大事小情,因此你办的杂志才能和这个时代合拍,你的选题才能够有分量,读者才会买账。撇开其他因素,我希望任何事情都应该努力做到最好。
说实在的,我刚做记者的时候,别说是上网,就是打字也不会。在中国新闻社《视点》,每月一万字的稿子都是用手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到了《中国青年报》后,才体会到用计算机和应用互联网的重要性。我的自尊心非常强,所以就经常偷偷看着同事如何用,到现在新闻媒体的朋友中,也没有人知道当时我是一个不会打字,不会上网浏览新闻资料的新闻记者;但是,我学会了,在很短的时间就基本学会了上网、打字。现在我还是《博客网》的专栏作家。
目前,我所知道的诗歌网站就有上千,所以网络对诗歌的影响是不容小视,有许多成名诗人都是来自于网络,而且我也会把我新写的诗歌贴到诗歌网站上,让人消磨,任人点评。其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因而,网络对于诗歌而言不能小视。
 
安琪:一个人一件事做久了,那事可能就大于他“人”本身了,至今,你是否感到你的诗歌写作已被《诗参考》覆盖的痛苦?
中岛:从前有这种想法,但现在没有了。因为,办《诗参考》是我非常乐意去做的事,毕竟诗歌已经不是火热的年代了,有名而无利,在这个钱的时代,应该有人来做这些很少有人干的事,所以,我乐意来做。诗歌毕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的财富,她的价值和作用是任何事物无法代替的,我希望被冷落的诗歌能够承继过去,继往开来,这样中华民族的精髓才会发扬光大,得以传承。我希望《诗参考》的作用在于此。
 
安琪:我还记得当初《中间代诗全集》刚出来时,你在我们公司大声自信地说,一百年后整部中间代留下的就是我中岛一人了。虽然这是玩笑之语,却也表明了骨子里你对自己诗歌的自信,请为自己的诗歌写作说几句话。
中岛:我认为我的诗歌是和我的生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我不故做玄虚,因此我的诗歌是活性的,纯粹的,带有流动血液的。因此,我相信我的诗歌为人类未来所提供的文本价值,就像我相信我成长的生命。我诗歌的价值,在于她和我的生命一起跳动。

安琪:那么,你理解的生命是什么?
中岛:你把你的知觉、味觉告诉未来的人。

安琪:我读你的诗有一种感受,就是大好大坏,基本上你写的都是自己的原生态历史,经历啊遭遇啊感想啊,而且是很直接的那种,这样就会产生一个后果,如果你的表达很准确的话,那这首诗就很好,反之,就很差,因为太直接了。你自己如何看?
中岛:你的看法是正确的,但这是我从前的诗歌写作形态,现在有所变化,我为我诗歌的成长欢欣鼓舞。

安琪: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诗歌成长期和成熟过程,请大致梳理一下你的诗歌发生发展史。
中岛:我是1983年开始诗歌写作的,1987年是我诗歌发展的高峰。诗歌、小说作品发表非常多,还入了地方的作家协会。按伊沙的话说:“我是官方诗人,写的都是狗屁诗”。1988年认识伊沙、侯马、徐江后,我的诗歌写作有了明显的变化,并且改变了诗歌写作的风格。
1990年,才真正融入了民间诗歌写作的行列,这也是《诗参考》诞生的一年。我1986年就正式出版过诗集《风在向你述说》,到1999年正式出版的第二本诗集《一路货色》。从诗集的名字就可以看出12年后和12年前在诗歌写作上的本质区别。前一个是唯唯诺诺,不直接表达情感,委托物来述说内心的向往;而后一个是一竿子到底,直抒胸怀,赤裸裸的表白。
这期间虽然有一些优秀的诗歌面世,比如,《花朵和病句》《在想像中折磨自己》《哦,好时光》《扫公园的老大妈》《我并没有碰她》等等,但依然没有完全达到创造的完美程度。到2002年的《非常对话》才使自己的诗歌写作趋于成熟,特别是《舞》的创作,应该说是我诗歌写作的高峰期。

安琪:你的诗仔细读的话有一种粗糙的生命质感,那种一刀剁下去的不计后果,同时也有一种生命的自暴自弃,你新近这首《舞》特别体现你这种风格,汪洋恣肆,开阔大气,可以说是你的创作又上一个台阶的标志,请说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及相关状态。
中岛:《舞》这首诗,即出自偶然也是必然。在编辑2005年总第23期《诗参考》的时候,我是强逼着侯马把他四年里写的《他手记》拿给了《诗参考》发表。我看了侯马的《他手记》感触颇深。侯马的《他手记》深刻、沉稳、平静、大气,是我最基本的印象,而侯马在《他手记》中的人生的、灵魂的展现,使我的灵魂也为之出壳,因而也就触动了我的诗歌写作欲望。在写《舞》的时候,没有一点顾及也没有考虑如何安排诗的结构、语言润色,完全是生命内核的爆发,像是地震或者火山的瞬间给压抑的生命一次生动合理的洗礼和展示。这就是《舞》的完成过程。

安琪:你认为沈奇是最了解你的人,为什么?
中岛:在诗坛有一个佳话,说的就是我的诗集《一路货色》和诗评家沈奇的故事。沈奇用了整整一个晚上在读我的诗集《一路货色》,由于他高度集中,到了忘我的程度。他此时可能更多的是进入到了我的诗歌生命体中,与我的血和肉进行着交流,因而就忘记了他的眼睛。当他发现自己的眼睛看不见什么的时候,才知道他太用心了,由于他的家人及时把他送到了医院得到了及时治疗,才保住了眼睛,为此我深表内疚。这说明他在通过我的诗歌来了解我以及我所处的生活境况,他在无私地了解或者研究一个诗人的生命在其生存的环境中的诗歌进程,这是一个诗歌评论家的职责所在,沈奇做到了。

安琪:你一直自称《诗参考》是很纯正的没有门第之见的诗歌民刊,但事实上,它其实是民间诗歌的大本营,许多民间诗人都是从这里脱颖而出的,这其实也是很自豪的事,你说呢?
中岛:我曾经在《诗参考》某期的前言中,曾谈到过这个话题:《诗参考》选发的诗歌作品,是不一样的诗歌作品,聪明的读者很容易看出它们内在的非凡品质。《诗参考》推出的诗人,也是不一样的诗人,他们对近年来在公众心目中存在的装神弄鬼、神经兮兮、酸里酸气的诗人形象是一个彻底的否定。《诗参考》前几期重点推出的伊沙、侯马等杰出诗人,具有真正的平民意识、艺术情怀和现代精神。他们的作品刊载后不仅仅在诗坛引起关注,更重要的是,在其他领域如小说、音乐、绘画、戏剧,包括商界、政界等优秀心灵那里引起了深切的共鸣。说真的,有些朋友就是通过伊沙、侯马等人的诗歌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我相信,这些人是中国诗坛真正需要的读者。这也是我非常自豪的。所以,我坚信,《诗参考》的价值取向不是简单的价值取向。

安琪:我注意到伊沙、侯马他们对你都特别哥们,在他们的简历上,常常出现“获得《诗参考》十年金奖”这句话,你如何看待你们之间的友情?
中岛:有一句成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和伊沙、侯马、徐江是你所说的特别的哥们,这首先我们都是不折不扣的诗人,这是我们成为朋友的首要条件。我们初识的时候也是通过诗歌认识的。伊沙、侯马、徐江的才华是我随时随刻成长的词海,也是我诗歌生命的动力。《诗参考》十年金奖是公平、公正的,没有夹带一点私情成份,从我办的17年的《诗参考》就可以看出。一是一、二是二,这是我对待诗歌的原则,我从来也不想把我17年养育成长的“孩子”,因为一点私情而断送。我想,只要是我诗歌上的、我人生上的挚友,应该会理解我的所为。

安琪:和你交往会发现你是个特别真的人,真到有时都不顾自己的形象,请给自己的性格归纳一下,这性格带给你什么样的人生?
中岛:快乐而奋斗的人生。幸福而平淡的生活。

安琪:中岛的热心在圈内也是非常著名的,我知道热心的人有时也会让自己陷入难处,你有过这样的遭遇吗?你的性格和你的诗歌写作有关系吗?
中岛:有关系。在生活中,我不是一个谨慎的人,逻辑思维差,海阔天空,胡乱联想,因此,在诗歌写作中难免有我生活中的影子,但它成就了诗歌写作独特的语境空间,诗语的跳跃和流动就更突出。

安琪:除了诗歌,除了《诗参考》,生活对你而言还意味着什么?
中岛:活着。

安琪:请给我们描述一下你的生活状况,你到北京的历史。
中岛:我是1994年4月来北京的,现在算起来也有12年了,期间经历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是不言而喻的。其他对我来说都不重要,我在北京的12年不平静的生活中,《诗参考》依然能够幸存下来,这就是我最值得欢呼的事情。当然这得感谢张小波、张脉峰等众朋友的鼎立支持,谢谢为《诗参考》16年的成长,培土浇水的朋友们!

 

中间代诗人访谈系列之中岛篇

诗参考中岛。伊沙来的日子即是他的众兄弟轮流宴请的日子,今晚的东道主中岛非常称职,总是给大家夹菜倒汤。热心肠的好兄弟中岛!(2008/8/28,夜,北太平庄某老鸭汤店,安琪/摄)

中间代诗人访谈系列之中岛篇

民间写作北师大分社学兄学弟们及盟友。左起:唐欣/徐江/沈浩波/安琪/伊沙/中岛/洪烛/侯马。(2008/8/28,夜,北太平庄某老鸭汤店,服务员/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