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女性诗歌全球化晓音女子诗报安琪上海网络文化 |
分类: 安琪文论 |
发言中(2008/5月25日,复旦大学10号楼会议室,刘不伟/摄)
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女性诗歌网络传播会议上的发言
(时间:2008年5月25日下午,地点:复旦大学10号楼会议室,会议主持:陈仲义、小鱼儿、石生)
由诗歌报网站、女子诗报网站联合主办,复旦大学诗社协办,台湾耕莘文教基金会支持的第二届中国网络诗歌研讨会于2008年5月24-25日在上海举办,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台湾的诗人白灵、颜艾琳、罗任玲、李仪亭、许荣哲,来自福建的诗歌批评家陈仲义,来自北京的诗人老巢、安琪、刘不伟,来自河北的诗人胡茗茗、英树,来自浙江的诗人远村以及上海诗人许德民、小鱼儿、祁国、李天靖、阿角、蒋鼎元、鲁育宗、S城写作、石生、留白、茱萸、肖水等。
会议议程有:1、5月24晚在同济大学的诗歌朗诵会。2、5月25日下午在复旦大学举办的“全球化语境下的女性诗歌网络传播研讨会”。
以下是我在研讨会上的发言提要:
很高兴今天在这个会议上见到许多新朋老友,临出发前主办方之一的《女子诗报》网站站长,也是女子诗报社长晓音诗人委托我代表她发言,因为我也是《女子诗报》核心成员。现在我先介绍一下《女子诗报》。
《女子诗报》创办于1988年12月,主编是四川西昌的女诗人晓音,报头特邀冰心女士题名。当年的西昌是中国第三代诗歌的发源地之一,著名诗人周伦佑及其《非非》就创办于此。晓音和周伦佑等都是朋友,有感于诗歌的召唤和自身的女性意识的觉醒,晓音萌生了办一份女性自己的诗报的念头,在当时的好朋友阿曼(1992年车祸身亡)、钟音等的鼓励支持下,中国当代新诗史上第一份女性诗歌民刊《女子诗报》就这样创办了。当年办民刊是一项要担风险的事,弄不好就要进监狱的。可以想象晓音当年在压力下的坚持是多么艰难。按晓音的文章回顾,她们做《女子诗报》就像地下工作者,那种紧张是今天办民刊的人无法体会的。印刷、邮寄在当年也是阻隘重重的事,得开证明,开不了的话还得走后门或掩饰。总之,《女子诗报》就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坚持了下来。直到90年代中期晓音离开四川,到北京大学进修读书,之后分配到广东茂名学院中文系当教师,诗报才停了下来。
2000年,因为网络的缘故,晓音和《女子诗报》的成员恢复了联系,大家倡议重办《女子诗报》,时隔多年,原《女子诗报》的作者已经停笔,而许多新生力量又蓬勃而出,晓音于是把眼光更多地放在新涌起的女性诗人身上,成员加盟补充许多,譬如唐果、荆溪、黄芳,还有我本人,等等。除了印报,每年年底一部公开出版的《女子诗报年鉴》也是一大特色,这也是中国目前唯一一本专门刊登女性诗歌的年鉴。
《女子诗报》没有明确的纲领性写作方向,但因为晓音和我都比较注重超出性别限制的写作,往大气、前卫、破碎的路子上走,在写作上我们希望我们的文本看起来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女诗人,那种温柔,感伤,那种小情调,我们更希望我们的写作被视为“中性写作”,如果《女子诗报》有写作上追求的话,这,应该就是我们的追求。
《女子诗饱》迄今共召开过两届女性诗歌研讨会,一次在1993年,会议地点:北京;一次在2004年,地点:广东清新县。影响颇为深远,大家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得到。
除此,《女子诗报》还开设了女性诗歌奖,迄今已办两届,每届三位得主,均为女性,每人奖金一千元。我是第一届得主。
《女子诗报》给我的体会是,每一个诗歌事业的成功都得有一个坚持的人,譬如晓音,没有她,就没有《女子诗报》的今天,算起来《女子诗报》已走过了20年的进程,在中国民刊史上也是一个很不容易的事。除了坚持,没有更好的态度来回报我们所热爱的诗歌。
今天这个会是关于女性诗歌在网络的传播,对女性诗歌,我有一篇文章《先女性后诗歌,还是先诗歌后女性》大家可以在网络查到,我提出的一个命题是,作为一个女性,你侧重面究竟想放在哪里?在我看来,女性与她所从事的诗歌追求永远是冲突的,不冲突就做不好诗歌,因此,这篇文章题目中的“诗歌”可以替换成任何一个女性从事行业的词汇,譬如音乐、美术,甚至政治,等等。一个女性在今天还是很难的,放眼全球,依然是个男性社会,因此,今天的会议议题不妨改为“全球化男性语境下的女性诗歌网络传播会议”更适合。
在全球化男性语境下,一流的女性等于二流的男性,二流的女性等于三流的男性,三流的女性等于不入流的男性,依此类推。
鉴于时间关系,我对女性诗歌写作的问题就不再展开。
谢谢大家。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