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柔刚诗歌奖文化 |
分类: 安琪收藏 |
众声喧哗中最锐利的独唱
——柔刚诗歌奖回评
文学博士、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研究所/马知遥
从1992年的中国诗歌柔刚奖到2007年,中国诗歌走过了15个年头,而一项来自民间的诗歌大奖也因此延续了15年。这项大奖除了在1996年和1999年空缺外,其他年头都选出了本年度的柔刚奖的得主。而这个奖不仅仅是一笔可观的奖金更是因为每一届获奖者不俗的创作实力,吸引着整个诗坛对它的关注。它几乎成为诗人心目中光华的荆冠,成为来自真正的诗人群落最具眼光和含金量的肯定和褒奖。
完全的个人出资,完全地出于对诗歌的爱,评论家和诗人们出于对出资人的尊重对诗歌的尊重让这个诗歌奖坚持了下来,并开始成为诗歌创作的风向标,成为当代诗歌精神的灯塔。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这些人的名字:游刃、周伦佑、彭一田、安琪、庞培、庞余亮、杨键、孙磊、宇向、胡续冬、曹五木、格式、姚风、朵渔。这些人中除开一些人因为各种其他原因已经过早地消失在人海中,消失了他们的声音和身影,更多的人已经成为当代诗人的代表,成为当代诗歌写作的中坚。当年周伦佑用自己的先锋理论和先锋创作将诗歌创作带入了一次次的实验和冲锋,现在回头看来,当时的语言实验给当代的诗歌提供了多少可贵的可能,引发了多少创造性的突破。而他当年的组诗《刀锋》更是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准确体现了一代人的心理状态,完成了中国现代性对当代性的果决切入。彭一田在他当年的受奖辞中说到:作为一个苦难的人,我不能离开一种比我更强大的力量。但是我说,我不知道是因为艰难活着我才选择了诗歌,还是因为诗歌选择了我才使我的活着变得更艰难。他几乎说出了所有诗人都在面临的一个悖论性选择。选择世俗的成功还是要心灵的富足?是选择苦难还是世人眼中的幸福?就是这样的两难,让诗人们有的选择离开,有的选择坚守,有的是暂时离开后永远的坚持。他的疑问也在当代诗人的疑问中,而那些心灵坚硬的人最终将因此获得诗歌更多的馈赠,那些锐利的声音正来自心灵的背叛和坚持,来自矛盾和挣扎。
阅读安琪的诗歌你会产生那种彻骨的绝望感。你能体会到她诗歌中传达出的巨大的艺术成就和随即现实生活给于她的黑暗。她纠缠在创造的快乐和忘我以及黑暗带给她精神的创伤中无力自拔。那些曾经被男性诗人无法表达和诠释的神秘和内心的遮蔽在她的诗歌中几乎都毫不费力地表达着。因为一种撕裂的生活状态,让她寻找着自我之谜,如同对一件事物的研究那样她深入地探究自己,不是自恋是自剖,有些残忍也有怜惜。她试图弄懂这世界的谜团,而她自己先就用创造的才华给我们制造了一个谜。她的工作几乎就是她的生活,她的著作贯穿了她的日常。这样的迷狂对一个创作者是重要的。所以,她的诗歌给予人的成就感就远高过游戏诗歌的那些所谓同行。而1995年第四届柔刚奖就颇有眼光地将这年的大奖给了当时26岁还属于青春年华的安琪。
第六届得主是庞培,他善于在抒情中融入现代人细腻的感受,而这样的抒情又充满了形上之思。那首《我怎样渡过下午》足以让他的诗歌进入当代诗歌典范之列:“我把下午分成几个部分——/一部分给昏睡,一部分/给水和户外声音/给阳光纷纷坠地的灰烬/给痛苦的交叠中的时光/双手再分出一部分/给乖戾的回忆”在当时,这样的口语化表达,这样的冷抒情都可以成为先锋诗歌的写作,同时他敏锐地对当代生存状态的形象表达传达出的对人类世界和生存的深刻思考自然产生,诗歌内在的力量是巨大的。
第九届得主是杨键。他的诗歌直面着底层生活,来源于乡土生活,来源于人类的屈辱和不安。在表达上他善于将柔软的感伤和深沉的禅思融合。他的诗歌《乞丐》《在浮世》都表现出这方面的出色才华。
孙磊无疑是优秀的,不仅仅是因为他写了诸如《自闭》《碑文》《声音》《剥夺》《旅行》《半途》等长诗,还因为他诗歌中充满了隐喻,而且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对这些符号的破译成为发现和品味其诗的关键。“你再试图退向一个降调,/雪就会突然下起来。/是烟灰落入了你的沮丧”“像收藏的那些年深日久的/房租单据,它们/在抽屉中溃烂就像/在夜里哭泣。而早晨,/你仍要在写作中进餐。”以上诗歌选自《写作》,如果我们单从习惯性的诗句入手几乎看不懂他在表达什么。然而“降调”“沮丧”“房租单据”“溃烂”等一系列富有含义的意象在一次次地表达,一个写作者的处境和坚持,一种悲伤和压抑,贫穷的自尊。我深深知道,当一个诗人眼中充满了灵魂的味道时,他将怀着怎样的敬畏之心。他必定会用平等的视角看待一切,也可以从万物中随时追索进入心灵的感动。而这样的时刻除了影响诗人的诗歌表现也将影响他创作时的状态。因此从孙磊的诗歌中我还看到了他冥想的气质:让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能感觉到他心静如水,感受那份宁静和纯洁。好像一个人在暗暗给自己定立誓约,这誓约藏在心底,是需要岁月验证,而这样的验证随时可以进行。因此你听“我拣出的信件闻所未闻/他发酵的时间太长,直到/自己憋得无法透气。/我先打开它,让它说话;/再让它像运河一样沉默无语。”只有冥想中的人能够那样看待一段记忆,对待流逝的,并让它们得到安静。
宇向的诗歌,总让人有些情不自禁地想到一个老年的女子:她历尽苍桑洞察人间世情,她坐在幽暗的深处,很高的地方俯瞰着一切:过去和现在未来。她有小说家张爱玲的阴冷和过人的透彻,有小说家杜拉斯老年时代的开阔和迂缓的语速,她却实在是一个70后的年轻的女子,这样的气质混合上她实际的年龄就无法不让人刮目相看。“当我年事已高,有些人/依然会
第12届得主是胡续冬。他存在的意义是在向所有学者型的诗人们做出了榜样:他可以让学术和创作游刃有余地得到展示。创作和学历无关,但智慧是优秀诗歌不可缺少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他诗歌看到生活的常态在一个文化人眼中的诗意,看到那些为文明摧残的记忆和可贵的感受。他将历史的记忆化用在一个个具体的形象中,让那些代表记忆的符号成为情感的载体,让自己成为过去岁月的旁观者和体验者。如此逼真而动人。比如他的那首《胡子:新年》。
姚风是拿着手术刀的冷静的“医生”,他几乎看到了人类的病态,发现了治疗的手段。他几乎看透了世间的冷暖。他所以高高在上地俯视,同时痛苦地忍受。诗歌成为疗伤的最好方法。那首《白夜》:“我的心中充满了黑暗/什么也看不见/甚至那些声音/也像一块块黑布/蒙住了我的眼睛/我渴望光明,永远的光明/我对一位欧洲女诗人/诉说了我的苦闷和希望/她告诉我/在她那个寒冷的国家/许多人因为漫长的光明/不是精神失常/就是自杀”,这样的诗歌简直就是最无情的宣判,人类所谓的光明的追求其实就是另一种黑暗或者死地,人类所有的所谓梦想都可能是另一种虚妄。在《福尔马林中的孩子》一诗中,我们更能看到诗人冷酷背后的永久的悲哀。那是面对全人类的悲哀!
《单向街》(组诗)是格式在13届“柔刚诗歌奖”中的获奖作品。全诗由《偷窥者》《自卑者》《愤怒者》《自闭者》《复仇者》《梦游者》《修道院》七首诗歌组成。每首的开头几乎都用类似的句子“我在某某街住了一年零一天”,用这样的句式将7个不同的空间串联起来,而且每个空间中凸现一个人物,看似七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却通过“我”的叙述而整合在“单向街”中,既是对众多小人物的刻画也可以看做在一条街上的一个充满了各种古怪性格的某一个人的刻画,由小人物和一条小街,诗人为我们展示的是当代世俗生活中人的本相和真实的内心。“偷窥”“自卑”“愤怒”“自闭”“复仇”“梦游”“修道院”这些充满灰暗阴冷和病态的关键词,够成了整个诗歌的隐喻空间,而在每个词语背后,诗人都有极具想象和感性的描绘,使那些看似空洞的抽象的词语落到了实处。而且我们还能看到作者动用了文学创作的多种方法:比如象征、隐喻、戏谑,比如叙述角色的反串、寓言、黑色幽默、电影的蒙太奇等,而这些手法的使用加上作者深刻的形而上思考,让作者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为深度让诗歌精彩,因为绚烂而让诗歌多姿。
读朵渔的诗歌,你会体会到一种隐私被掀起一角的快感。是诗人自己的也是属于读者的。而书写内心隐秘这属于女性写作者的长项,在朵渔这里也不差。而他的隐秘性写作植根于内心的矛盾和现实的诱惑。这两大块内容组成了一个秘密的世界。所以在《左倾的大脑右倾的腿》(节选)里我们能看到现实世界给予朵渔的种种诱惑和人间的烟火:在第一节里,诗人写道“离火车站只有一步之隔/黄昏的站台短暂、喧嚣/浸泡在琐屑中/
恰恰是各个不同的诗人个体,恰恰是独创性的内心世界,内心表达,构成了这些获奖者各个不同的声音。柔刚奖发现了他们也发现了这个时代最独特的声音。他们在过于喧闹的世界里形成了最清亮最锐利的高音谱系,构成了最具特色的歌唱!
2008.1.20日匆就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