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财富人生杂谈 |
分类: 人访安琪 |
[编者按]在采访安琪之前我基本上对中国的现代诗一无所知,对安琪也一无所知。只是见到她的照片时,觉得她戴眼镜的样子很像是搞文字的。可能是因为对诗歌,也可能是对诗人有一点看法,因此提问中带有点挑战的味道。可谁知自认为尖锐的问题到了安琪那里就像是锥子遇到海绵垫,扔出去的问题又被软软地弹了回来。那安琪和她的诗歌,还有她眼中的中国诗坛是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请往下看:
诗人安琪访谈录
采访/菲菲
1.什么现在的诗歌没有了读者?读者对诗歌都不感兴趣了吗?是不是诗歌没有必要迎合读者,满足读者口味?
答:这是一个伪命题,我不认为现在的诗歌没有读者。只能说,一部分读者被分流到影视、网络、旅游、体育等方面上去了,诗歌的读者不如人们想象中的多而已。其实,这种现象其他文体也有,并不只是诗歌才这样。我现在工作的环境可以接触到很多大学生,他们对诗歌都是有兴趣的,而且他们文学的起步也大都从诗歌开始。一切并不像某些人想的那么可怕,好像诗歌真怎么了。至于诗歌要不要迎合读者,那你要告诉我,是什么样的读者,要怎么样才算迎合。读者是一个太过宽泛的概念,所以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太过宽泛的问题。
2.你说诗歌没有读者是时代的错,可是真正的艺术总是受人们欢迎的东西,而不是孤芳自赏。如果说是时代的错,那诗人和他们的诗就没有错了吗?
答:我是曾经这么说过,前提是,如果时代和大家真的坚持认为诗歌没有读者。真正的艺术受人们欢迎没错,但某些低级趣味也受人们欢迎啊,关键还是,人们这个词应该怎么界定。我承认是有些不喜欢诗或读不懂诗,但这些人并不是人们的全部。真正的诗人是哲人和孩子的结合体,有深邃的一面,更有天真的一面。前者使他们被指认为脱离群众,孤芳自赏;后者使他们不谙世事,不懂得迁就社会。这或许是诗人总是遭到不理解甚至被判定“错了”的原因。
3.我认为诗歌之所以不被人们接受是因为它的语言晦涩、难懂,中心思想不明确,往往是看完一首诗之后不知所云。久而久之,大家也就失去了耐心。你同意吗?
答:现代诗歌的历史也不过百年,在写法上、语言上难免有自己还在摸索的地方,人们一下子难以接受也是正常的。更何况现行教育体制对现代诗歌的介入还很不够,好在情况正在得到改善,已经有许多课外读物把现代诗歌引进进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对现代诗歌的阅读会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和领会。
4.什么叫先锋诗人?你是先锋诗人吗?先锋诗人在哪方面走在前面?
答:先锋诗人就是有自己独立思想和行动意识与写作能力的人。我一直在努力地成为先锋诗人,我希望能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带动每一个我认识或认识我的人去热爱和尊重诗歌。先锋诗人应该在对诗歌的普及上走在前面,这恰好是许多先锋诗人忽视或不以为然的。
5.能不能用通俗的几句话给我们的广大青少年解释一下“中间代”的概念。
答:中间代就是介于第三代和70后之间的一群人,他们是当下中国诗界最可倚重的中坚力量。
6.你被视为诗坛迅速崛起的且颇有影响力的“中间代”诗人领袖,请问你是如何走上诗歌创作之路的?
答:不敢说是领袖,我只是适逢其时地推出了一个大家都有同感并愿意认可的“中间代”概念,我之间我必须感谢70后发起人、广东诗人黄礼孩的大力支持。我是在上大学期间开始喜爱文学并很自然地选择诗歌这一文体的,只是我很坚持,没有转向,一直就把诗歌写到今天,而诗歌也给了我深厚的回报,深厚的我无言以对。
7.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个顶峰,后人不可能再超越。对比一下,你认为古诗能流传至今,而现在的诗歌却很少人问津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在这样的社会现实环境下找到诗歌生存的土壤?
答:现代诗歌与古典诗歌是两种截然不用的话语体系,一个是白话文,一个是文言文,而白话文的历史也不过百年,文言文则有两千多年,拿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相比,就好像要一个婴儿和一个成人比力气一样是不公平的。古典诗歌的成就当然是不可超越的,这也是当代许多写旧体诗词的人的苦恼。现代诗歌就没有这个困惑,它要解决的是自身发展所遇到的细节问题而非去与古典诗歌竞技。对现代诗歌的普及有赖于教育的重视和媒体的推广及诗人的自身努力。
8.你一直强调现代诗从西方来,能否简要总结一下西方现代诗与中国现代诗的区别和差距?答:中国现代诗发韧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对旧文化的一种反动而非延续。几乎每一个优秀的中国现代诗作者背后都站着一个或数个西方现代诗人,这是没法否定的。现在,这个问题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把本土化和西化相结合是有志于中国现代诗发展的诗人们无法回避的。
9.诗歌之所以被称为诗歌是因为它们都共同的特点,能帮我们总结一下这个特点吗?诗歌的本质又是什么?
答:赋予俗常的事物新的语言,用新的语言开启人们看待事物的眼光,这或许是好的诗人,好的诗歌必须做的。诗歌的本质就是对世界一语中的。
10.你说过:“爱我或我爱的诗人都是我跟踪的兴趣所在”。在诗歌方面,你还有别的兴趣吗?
答:把更多的不是诗人的人吸引到诗歌方面来,或让他们参与到我的诗歌写作中,这也许也是一件有意思事。
11.你总是提到死亡,这是不是说明诗人的精神状态都处于焦虑的状态?是不是诗人对生活都充满了忧虑?他们不能从生活中得到快乐,又怎么能指望他们的诗给人们带来欢乐呢?
答:如果没有对死亡的焦虑,每个人都有理由行尸走肉地活着。对死亡的焦虑与欢乐地活着并不矛盾,但欢乐应是有所作为的欢乐。生活给予人的不仅是欢乐,也不应要求诗人给予人们的仅仅是欢乐。
12.现在的年轻人都很强调个性,那你的个性是什么?在你的诗中能看到吗?
答:除了对诗歌狂热的爱以外,我基本上是一个没有个性的人。我的诗就是经过诗歌语言处理的我的生活,了解我的人都能看出这一点。
13.你的诗的读者年龄段大概是什么?
答:用年龄来判断比较难定。应该说,我的诗比较适合那些对现代诗有一定写作或阅读经验的人。
14.你为活着写诗,写了然后活着。你还说如果不写诗了,那就是写不出来了。你觉得会有写不出来的一天吗?如果真有,你觉得失去生命的意义了吗?
答:会有的!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我能做的只是尽量推迟这一天的到来。没有诗,生命对于我是没有意义的,但我会把它转化成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的意义。
15.你认为这些:大一统的会议、日复一日的上班模式、年终总结、职称、人际关系等是使精神处于死亡状态的做法。可是大部分人都在过这样的生活,包括你在内吧,这令你很难受吗?或者精神已经处于死亡状态了,没感觉了?
答:很难受。所以我终于在34岁的今天跑到北京当“北漂一族”,实际也是对既往生活的否定。来北京后我觉得很愉快,我只要把主编交给的组稿、改稿任务做好就行了。我们杂志社人际关系单纯,很诗情画意,在这样的群体里我觉得很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