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博士们 |
分类: 安琪随笔 |
下午,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有一个活动,几天前吴思敬老师发来邮件邀请参加,我立即答复好。参加首师大诗歌活动是一件快乐的事。
我知道的北京高校有诗歌研究中心的有两家,其一首师大,其二北大。北大诗歌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吧,当时还邀请了在京批评家、诗人们参加了揭牌仪式。首师大诗歌研究中心成立时间要早得多,这从它开设有硕士、博士点即可得知。
我是到北京之后才与首师大诗歌研究中心有了接触,这得益于著名诗歌批评家吴思敬老师。吴老师在该中心担任教授、博导,2001年11月在浙江湖州召开的中国当代作家年会上我第一次见到吴老师,并蒙其安排做了主题发言,此后与吴老师就失了联系。到北京后,在某个诗歌场合,我跟吴老师说我到北京了,互相留了手机、邮件,这就算接上头了。
2004年4月底,吴老师在首师大主持召开女性诗歌研讨会,与会人员除了首师大硕士、博士生外,还有韩国教授金云龙和社科院研究员刘福春先生,此外就是当时在京的女诗人唐亚萍、娜夜和我。其时《中间代诗全集》刚刚出版,我的情绪正处于极度亢奋之中。在那个研讨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了后来很熟悉的霍俊明、张立群、荣光启、杨志学、伍明春、赖玉(应该是或加两撇,电脑找不到此字)煌、王珂、孙晓娅、张桃洲、王永、崔勇、龙扬志等青年新锐,当时他们都还在首师大读博,有的是吴老师的学生,有的是王光明老师的学生。王老师那天有课,没有办法出席此会,但我对王老师并不陌生。早在1995年,王老师就是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我那年获得柔刚诗歌奖的授奖词还是王老师亲自撰写并宣读的。相比于吴老师的谦谦君子,王老师显得较为激越和前卫,此为后话。
首师大诗歌研究中心因为有了吴思敬和王光明两位对诗歌有见识、有行动的前辈在指引,而成为京城几乎可以说是目前最有活力最热心为诗歌做事的重镇。他们两人多年来带出的硕士、博士生,正陆续成为或已经成为中国诗歌理论建设的急先锋。
我发现,首师大出来的这些博士生都和他们的老师一样有着中正平和的禀赋和处世态度,他们不张狂,不高调,却在沉着冷静地观察中国诗歌现状并踏踏实实地以一篇又一篇文论展示他们富于激情的才华,放眼当前各诗歌刊物,我们时常能够看到这些名字:霍俊明、张立群、杨志学、荣光启、张桃洲、伍明春,等等,等等。这些优秀青年理论家的存在,提醒我们首师大诗歌研究中心令人尊敬的成果。
有一次宴席上,大家笑说吴老师、王老师生育能力很强,就两个博导,导出了这么一大批高质量的弟子,他们两人的力量相当于许多诗歌中心众多博导的总和。而事实也是如此,首师大这两位博导老师对待他们的弟子就像对待他们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每次会议,在首师大召开的时候自然是弟子云集,不在首师大召开的时候,只要在北京,吴老师就会通知他已毕业或没毕业的弟子同时出席,每当那个时候我会觉得很亲切,总是习惯和这些首师大博士们坐一桌吃饭,大家互相打趣,其乐融融。
记得那天在朝阳区文化馆举办首届“诗探索奖”颁奖仪式,在会后的用餐中,我又和首师大博士生们坐在一起,远远地,我看到吴老师和林莽老师等主办方举杯过来敬酒,我的脑子一瞬间闪过的念头是,吴老师多么像这些博士生们的父亲啊,他微笑的脸透露出的温暖气息,使我心头潮湿,就在那个时刻,我想,我要写一下对吴老师,对首师大这些博士的印象记,作为我与他们这么多年交往的见证。
从2004年第一次参加首师大诗歌活动开始,以后的相关活动,我都获邀参加。而这些博士们也成为今日我们刊物的主要作者群,他们个个都是快手、好手,他们正在做着有利于诗歌建设的事。
是为记。
前一篇:退役诗人说三道四/舒婷
后一篇:还是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