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年之后看中间代/安琪

(2006-12-20 12:58:41)
标签:

中间代

安琪

分类: 中间代辑
 
五年之后看中间代
 
 
                             文/安琪
 
时至今日,中间代越来越显示它的重要意义。它的成员在不断增加,并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它的定位群体是出生于六十年代而没有参加第三代诗歌运动的那群诗人,而参加第三代诗歌运动并且以出色文本流传下来的六十年代出生诗人在各省都少之又少。
众所周知,第三代诗歌运动指的是1986——1988由徐敬亚、姜诗元牵手《深圳青年报》和《诗歌报》联合举办的“中国现代主义诗群体大展”,俗称两报大展。大展发出的邀请函明确指出,必须以流派身份参加,必须有宣言。这就造成了大面积临时拼凑的所谓流派和宣言。既然是临时拼凑,其诗歌写作质量就很可怀疑。那些能够流传下来的“非非”“他们”莽汉”“撒娇”等流派,要么是他们本身就先于大展成立,要么是核心成员有着较强的写作能力。而更多的乌合之众般的“流派”,随着大展的结束而结束的命运是自然的。
两报大展中,有相当部分诗人是出生于六十年代前期,也就是1960——1963。1960年出生的在当时也就26岁,1963年出生的也就23岁。很明显,他们的文本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当然,两报大展的主力在当时应该是五十年代中后期出生的诗人如周伦佑、于坚、欧阳江河、翟永明等,相对而言,他们应该有比较成熟的文本和个人号召力。这批五十年代中后期的诗人和六十年代前期出生的诗人构成了第三代的主力。
大展时间很短,仅仅两年,1993年,万夏、潇潇以《后朦胧诗全集》的方式为第三代诗人做了集合。这时候,很多第三代诗人已经离开诗歌,投身于九十年代商业大潮去了。第三代诗人以其运动的方式获得诗歌史的关注,很快被写进中国当代文学史和诗歌史里去。也因此,第三代诗人实际上被盖棺论定了。
于是我们看到的诗歌史上的出生于六十年代的第三代诗人为数极为有限,就是那几个流派的主要成员。两报大展更多的成员则水土流失了。很明显的例子是,各个省称得上第三代诗人的六十年代出生诗人人数很少,如浙江我们能够想到的第三代诗人就是一个梁晓明,福建则是一个吕德安,江苏就一个韩东,北京也无非就西川等少数几个。更何况很多省基本都是空缺。第三代诗人的约定俗成经由两个选本完成:《1986——1988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和《后朦胧诗全集》。尤以后者最有说服力,毕竟,《大观》成员混杂,所选作品极为稀少,难以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中间代所指认的“出生于六十年代未参加第三代诗歌运动”的诗人队伍变得十分庞大。因为在整个九十年代至今,坚守在诗歌战线上的六十年代出生诗人非常之多,他们基本上都没有参加第三代诗歌运动,有少部分人虽然参加了,但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被收入《后朦胧诗全集》,他们的影响力并未出来,他们内心并不认为自己是第三代人。因此,中间代概念把这些漏网之鱼捕捞进去后,他们也就默认了。
无论对第三代抱有何种成见,第三代客观上就是现在文学史诗歌史上写到的那些人。这就是历史的偶然或不公。好在有个中间代,它至少对六十年代出生的诗人起到一个重新推举的作用。中间代目前已被写进文学史诗歌史,但只是给予很少的一些概要描述,并未做长篇大论展开,这也为它今后的继续发展提供可能。
也就是,所有优秀的未参加第三代诗歌运动的六十年代诗人即中间代诗人,都有可能继续被关注,并最终进入文学史、诗歌史。
所以我说,中间代已经越来越显示它的重要意义。
 
 
                          2006/12/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