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提纲:减法的“中间代”/董辑

(2006-11-19 09:59:10)
标签:

中间代

分类: 中间代辑
(编者按:董辑作为吉林省唯一入选《中间代诗全集》的诗人,他日益凸显的实力证明,当初对他的判断完全没错。董辑此文,为中间代今后的建设提出了一个方向,用减法。此说值得思考。——安)
 

一个提纲:减法的“中间代”

□ 中间代诗人理论家/董辑

 

 

【董辑,男,1969年生于吉林大安,中间代诗人,非非同仁,非非主义诗人,《非非》编委。有诗歌和评论等多种文字见于书、刊、报。现居长春。】

 

 

2001年,福建诗人安琪和广东70后诗人、诗歌编辑家、诗歌活动家黄礼孩在合作主编的民刊《诗歌与人:中国大陆中间代诗人诗选》中率先提出了中国现代诗歌中“中间代”的概念。这是“中间代”正式进入中国诗歌的开始。随后,在安琪的近乎一意孤行的推介、组织下,中间代在诗人远村的资金帮助下,终于“修成正果”,在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上下两卷厚达2560页的诗歌合集《中国现代诗编年史·中间代诗全集》。此次,《诗歌月刊》下半月在主编老巢的支持下,拟用合刊形式推出“中间代特大号”,可视为对中间代这一战果的继续推进。

“中间代”作为中国诗歌学术中的一个概念,从一出生,就伴随着较大的争议。至今为止,虽然有多个诗人和诗评家、诗歌理论家用各种方式,从各种角度,用各种文体对之进行理论命名、探讨研究以及个案分析,但是,争论一直没有离开中间代。虽然中间代在安琪等人的大力运作下,已经基本上深入人心,但中间代的学术合理性与诗学公约性至目前为止,还在探讨之中。

本文是笔者想要写的一篇长篇论文的提纲,因为时间和约稿的原因,只能暂时以概要的形式公之于众。希望引起有识之人的注意,为中间代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向度。

 

一、“中间代”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诗歌史中的概念有很多,有的是纯粹的诗学理论概念,有的是诗歌知识概念,还有的是历史概念。我认为,中间代只是一个文学史概念。一个用之标志一段时间的“诗人团”的存在的诗歌史概念。简单点说,就是一个诗歌史中的时间概念。安琪已经基本上给出了这个时间,那就是“生于1960年代,写作于1980年代,诗歌成熟或者说诗人成名于1990年代”。至于中间代诗人有没有共同的诗学特征和血缘关系。我认为没有。因为中间代不是一个诗学理论概念,而只是一个诗歌史时间概念。而且,它还是一个“后完成”的概念,也就是说,这个时段的诗人的诗写已经基本完成和开始后,它才出现。而且,它还是“一个人的概念”,是安琪大力推出和铺展开来的。这都使它无法做到准确、全面和所谓的学术公正。

 

二、“中间代”为什么会出现?

第一,因为文学史焦虑。1990年代以后,诗歌不再是文学的主流,诗歌越发的边缘化,一大批诗写成熟于90年代的诗人呈散兵游勇状。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学对诗歌与诗人的双重“盲视”,使一大批诗人沦为没妈的孩子,这种情况下,他们急需得到文学史的承认,所以,安琪代表大家感觉到了这一焦虑并以中间代的命名对焦虑予以消解。

第二,因为诗歌社会学。新世纪以后,中国诗歌的现场极端混乱,各种写作团体和写作势力层出不穷。向上,第三代和朦胧诗一代的一些诗人的写作仍在持续中;向下,70后80后以及其他一些随着新世纪益发发达的传媒和流通而出现的诗人,都对中间代诗人的写作构成一种压力和潜在的危险。而中间代这些人,绝大多数都做不到以一己之力平衡其他写作势力。他们中的许多人的诗写,无法提供更有权威性的研究向度。他们必须有自己的场域,才能在新世纪以来混乱的诗歌现场中争得自己的“梁山座次”。于是,中间代出现了。

 

三、“中间代”的组成

中间代是一个边缘模糊的集体,因为它的“后命名”特点,它的“追加”特点,至目前为止,它甚至还在变化中,《中间代诗全集》只是它的核心部分,所有1960年代出生的诗人都有可能成为它的一员。

从现有的中间代文本看,中间代主要由以下三个大的部分组成。

一是1990年代上半期出现和成名的诗人(含八九十年代之交);一是1990年代下半期出现和成名的诗人;还有一部分是本世纪之交出现和成名的诗人。这三部分诗人构成了安琪的中间代。而他们的诗写向度和具体的诗学血统,是大不相同甚至很混乱的。许多学者和诗人一定要在诗学上找出中间代众人的共性,其出发点就是错误的。这些人和第三代还有朦胧诗歌那些人大不一样,那些人还带有一定的集体写作特点,带有大的文学时代的共性烙印;而中间代这些人,写作于诗歌退潮的90年代,全部是在个人写作的诗歌时代慢慢绽放的诗歌之花,一定要找出他们的共性,无异于南辕北辙和瞎子摸象。

 

四、分析“中间代”

第一,中间代诗人是在一个诗歌边缘化的时代展开他们的写作的。他们写作于一个“弱文学”时代。因此他们都是“弱”的。天才性和独创性还有写作的“气场”都是弱的。一个三流时代的一流诗人也许要弱于一个一流时代的三流诗人。

第二,他们几乎没有共性,不受任何集体写作惯性的影响,因此,他们是些个体写作者。

第三,他们的诗学血统多样,技术和风格还有追求都大相径庭。成就也不一。

 

五、“减法”的中间代:中间代得以

成为中间代的一种方法

因为中间代的边缘太过模糊;也因为它的“后命名”色彩;还因为它本身就是诗歌社会学的产物,是策划和运作出来的;还因为它几乎是“一个人的中间代”;这些先天特点或曰先天不足,决定了中间代的混乱和难以找到特点以及难以得到诗歌史公约的色彩。所以,急需重新命名中间代,使中间代变成中间代,将那些感情上不倾向于中间代的中间代诗人;那些诗歌史和诗学特征上不明显中间代的中间代诗人,将他们清除出中间代。这样,才能使中间代变成中间代,也就是凸现出中间代的特点,中间代才能变成中间代。

减去那些90年代上半段已经在纯诗歌内部或者大的诗歌视野中已经成名和特点独具的诗人。

减去那些体制内的或者诗写特点不明确的或者游离于先锋诗歌血缘之外的与主流诗歌有血缘关系的诗人。

减去那些偶然发现的带有一定业余色彩的诗人。他们现在还在不时的冒出来,并因为出生于60年代而有意识或者潜意识的以或明显或不明显的毛遂自荐的神情面对中间代。

减去那些虽有一定诗写特点而且带有实验、先锋色彩然而诗歌呈半完成状的现在已经基本退出了诗歌现场(不在职或曰不现役)的诗人。

剩下来的,就是核心的中间代诗人。这样讨论起来就方便了,也能大致的找到中间代诗人的诗学特点。

 

六、“中间代”诗人的诗学特征

减过以后,中间代的面目清楚了。我们可以试着找出他们诗写的诗学特征。

1. 与第三代先锋诗歌有明显的血缘关系,是他们的直系传人。

2. 诗学上先锋色彩;风格上的前卫色彩;技术上的实验色彩;文本上的探索色彩;世界观上的体制外色彩。是纯正诗本意义的中国现代诗歌的历史性延续。

3. 这些诗人才华上体现为“弱小”,风格上体现为“晚熟”。

4. “伪成熟”是他们中绝大多数诗人的诗写特点和现状,他们还在完成中。

5. 他们是知识与理性时代的诗人,而不是感情与实验(启蒙)时代的诗人。

6. 他们的诗写向度不一;个人风格的成熟度不一;整合式或曰综合式写法占绝大多数;

7. 作为写作者的中间代诗人。

8. 作为实力诗人的中间代诗人。

 

七、“中间代”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过去:压抑中展开的诗写、小诗人们的命运、非文学时代的文学中人、大时代阴影中的诗人。

现在:各有胜场的实力诗人们。

未来:突破自己,突破集体,找到自己的诗学,完善作为个人的写作,呼唤大诗人的出场。

最后,中间代诗人必需要明确自己正处身于一个多元诗人(朦胧诗人、第三代诗人、中间代诗人、70后诗人、80后诗人、其他跨代实力诗人等等)共舞的舞台之上,诗歌竞技是他们的宿命,他们没有先天长处,也没有时代优势,有的只是长达10多年近20年的诗歌修为,所以,他们必须坚定自己的信心,找到、坚持和发展自己的诗学,用个人的突破然后带动团体的突破。

从目前来看,中间代还在完型之中;中间代诗人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很多诗人的变化都是向上的,给人以希望的;很多诗人正在变成实力诗人,一些诗人已经开始步入大诗人的殿堂。

集体将因为个人的文学成就而存在,这是文学史的特点。

中间代:呼唤个人。

 2006年11月19日/长春

 

(发表于《诗歌月刊·下半月》2006年10/11合刊中间代理论特大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