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人访安琪 |
安琪:回答殷海洁的问题
时间:2006年10月25日星期三
地点:北京
提问:殷海洁
回答:安琪
真名和笔名: 真名黄江嫔,笔名安琪。
诗歌身分(诗人、诗评家、研究者、诗歌编辑等):诗人、诗评家、诗歌编辑。
几年出生(可以不要写): 1969年2月出生。
居住地: 北京。
其他职业: 《诗歌月刊》下半月编辑。
是否属于某一个诗歌“流派”:中间代概念首倡者及代表性诗人,第三条道路诗歌写作流派成员。
是否出(版)过个人诗集:出版过《歌,水上红月》(1993年,讯通出版社),《奔跑的栅栏》(1997年,作家出版社),《任性》(2002年,内部刊物),《像杜拉斯一样生活》(2003年,作家出版社)。
1.你如何理解当代诗歌的“现场”这个词?它跟“诗坛”有什么两样?
答:现场是鲜活的,当下的,此在的。它由依然处于创作状态中的诗人生产出的作品、依然正常出版的体制内诗歌刊物和不定期出版的体制外诗歌刊物、依然进行着的一系列或公费或私费的诗歌会议与活动等组成。诗坛则涵盖面更广,指的是自有当代诗歌以来的各种与诗有关的人物事件等等。
2.你参加过诗歌朗诵会吗?一年大概参加几次?
答:参加过。北京的诗歌朗诵会很多,细算起来应该月月都有,我一般参加两三次而已。
3.你认为诗歌朗诵会有哪些好处、哪些不理想之处?
答:朗诵会为诗人聚会找到由头;为诗歌的声音传播到大众耳朵找到机缘,如果诗歌朗诵会是在公共场所举办的话。不理想的是,它对诗歌写作毫无帮助,朗诵会在诗学建设上比不过研讨会。
4.你觉得你的作品被朗诵出来跟写在纸上有哪些区别?
答:我多次在优秀朗诵者的口中被自己的诗作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些作品在写的过程中带来更多的是心跳和狂乱,但不是眼泪。
5.纸媒出版对你的意义何在?
答:它让我的东西便于被细致阅读,让我感觉我的东西真的留了下来。
6.你如何看待诗歌论争这个现象?你是否愿意加入诗人或诗派之间的争论?
答:诗歌论争很正常,这与诗人这一群体的诗性、血性有关。是否愿意要看情况而定,毫无意义的人身攻击就不加入,有诗学建设的争论就会加入。
7.你认为现代媒体在诗坛上应该扮什么样的角色?
答:宣传、普及、推广诗歌,这是我希望现代媒体做的事。
8.你如何看待诗歌评论?他人的批评会影响到自己的写作吗?
答:我很重视诗歌评论,诗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写给评论家看的,他们对诗歌的确认有助于诗歌的“保鲜”和“增殖”,这是文学史的客观事实。我的写作很少受到他人批评的影响,因为我的写作是纯粹激情型状态燃烧型的,连自己都把握不了,又如何能被他人掌控呢?
9.你认为“个人写作”跟参加某一个诗歌流派或诗人群体有矛盾吗?
答:没矛盾,我理解的流派或群体应该是一个个“个人写作”走到一起构成的。
10.你是否为新诗的未来而感到忧虑?
答:不会,诗歌作为人类心灵最原初的火种(是的,它是最原初的,全世界文学的源头都是诗歌),在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里总会毫无理由地燃烧起来,只是有的人会在青春过后让它熄灭,有的人则持续下来,持续下来的人就是诗人。只要人类还得经过青春岁月,诗歌的火种就必将点燃。哪一个人没有青春岁月呢?既然诗歌永不消失,它的前景无需多虑。
安琪, 女,本名黄江嫔,1969年2月出生,福建漳州人。
1988年7月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
中间代概念首倡者及代表诗人。
第三条道路诗歌流派代表诗人。
主编《中间代诗全集》(与远村、黄礼孩合作,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出版)。
出版有诗集《歌·水上红月》《奔跑的栅栏》《任性》《像杜拉斯一样生活》等。
诗作被译成韩文、希伯来文、英文,入选韩国、以色列、美国等诗歌选本。
现居北京。
电话:010——65128784
电子信箱:anqi69@163.com
通联:100006北京东城区灯市口大街75号中科大厦A320诗歌月刊下半月
黄江嫔
前一篇:文学死了吗,兼对叶匡政的回答
后一篇:下一个:周瑟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