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非非二十年大庆文集说起

(2006-10-22 14:56:13)
分类: 安琪文论
从非非二十年大庆文集说起
 
 
            文/安琪
 
  今年,诗界可资纪念的东西很多,有中国新诗诞辰90周年,有两报大展20周年,现在,非非主义又隆重推出两部文集纪念他们的20周年,对于一个流派来说,实在是令人惊羡之事。
 
  1986年,安徽《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手举办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展,一时间催生了无数流派诗群。非非主义流派也是创立于1986年,这里面是否有着被两报催生的元素?根据非非主义的理论和文本之谐调与成熟,我以为不是,那么,创始非非主义的人是个对诗歌和时代有敏锐触角的人定是无疑。只有这种人才能在时代的风云激荡中跃上潮头,承担起振臂高呼的荣光,也预备了葬身大海的未来。
 
  一个流派的发起、推广以至成正果在我看来与它的创建者大有关系,这创建者必须具备极端优秀的理论和诗歌写作能力,同时也得具备豁出身家性命的勇气,一句话,一个流派的成立其领袖人物的人格魅力非常重要。尤其在风雨如晦的八十年代,举旗办民刊所面临的风险是不经过那个时代的人难以想象的。
 
  非非主义发起人周伦佑恰好是这样一个人。从一开始的非非主义宣言,到其后接二连三的民刊印行,周伦佑都充当了理论主张的亲写者,无论是“语言变构”、“反文化”、“反价值”的提出,还是“红色写作”“体制外写作”的进一步修正,周伦佑总能在不同时期提出非非主义的不同观点,在打开非非主义大门并且深入其中不断前进上,周伦佑激进的形象总在非非主义群体前头,引领非非主义诗群跟随前行。
 
  既然队伍在行进,便有掉队者,有观者因为自身的气质符合非非主义而加盟者。这一切,其前提必须是,非非主义一直在前行。诚如周伦佑在《后非非写作的诗性历程》所言“纵观中国现代文学史,自五四以来,新文学发端、发展的前30年,在创作自由和出版自由得以完全实现的情况下,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学群体和流派一般都只坚持了三五年便四分五裂,难以为继了。而非非主义在缺乏基本的创作和栖存保证的条件下,坚持至今已整整20年了。”我承认这是一个奇迹,更承认这奇迹背后一个领袖的坚持所起的作用。周伦佑是非非主义精神的领袖,也是行动的领袖。
 
  这一个领袖在获得同仁及诗界尊重的同时,也获得了几年的牢狱之灾。获得牢狱之灾的人在那个时代并非只有周伦佑一人,何以当历史的车轮推进到九十年代全民皆商的时候,众多曾经青春慷慨过、牢狱过的第三代诗人获下海成为成功人士,或出国兜游一番成为学院派诗学教授,或坚持稳妥的诗歌写作成为公认的大师,只有周伦佑依然在各种公众场合悄无声息,除了在他发起的非非主义各种文本中展示外。
 
  我提出这个发现并非是对那些展示于各种大众平台获得高声发言权利的众多第三代诗人的批评,事实上,那些至今依然活跃的第三代诗人们自有他们优秀的一面,不优秀的或昙花一现的第三代人早就在时光的淘洗下七零八落。当同样非常优秀的周伦佑突然在非非主义创立20周年抛出两部文集时,我不禁回想起1994年他编辑的《打开肉体之门/非非主义:从理论到作品》,其间,非非主义的多次文本集合也是周伦佑亲历亲为。我想,对周伦佑而言,经由一个流派功成名就后便埋头于自己的发展肯定不是他想要的,他的生命价值唯一体现,就是他所创立的这一个“非非主义”诗群。
 
  这或可解释“非非主义”二十年而不衰的缘由。
 
  如果记忆无误的话,我似乎曾在某个选本中读过这么一篇文章,说的是“第三代”这个概念的由来,那好像也是与周伦佑有关。其时,老布什关于要把什么什么希望放在中国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的言论盛行并被政府视为必须警惕的思潮。而在某次诗界权威聚集的诗会上,未被邀请的周伦佑等人闯了进去,当众宣读他们的第三代人宣言,其中有一句话义正词严:我们就是第三代人!
 
  第三代由此成为86大展涌现出的诗人的一个专用词汇。时间的流逝流逝了很多东西,如果很多东西面目不清那也不能怪后人的迷糊,只能说,那些东西缺乏有力完整的表述。非非主义后来遭遇了内讧、分裂,其恩怨根源在外人看来一知半解,好在非非主义不管经过多少磨难,周伦佑一直在场,并且一直保持旺盛的说话能力和革命热情。此番两部文集其中一部为非非主义的历史,其撰写者便是周伦佑本人。那么,对二十年的非非主义,我们于此有了周的一家之言。我们当然可以期待另外的二家之言或三家之言。这,才是对历史的公正态度。
 
  但不管怎样,我对高举非非主义旗帜,继续非非的周伦佑这一家有隐隐的敬意,原因大体与周的诗学主张与我的诗学主张基本一致有关。其主张在《后非非写作的诗性历程》写得明白,此处不拟赘述。一个真正的对汉语诗歌有追求渴望建树的人,他/她的主张必然是非非主义的。伟大的作品从来不是轻浅的口水似的语言或者生涩拗口崇洋媚外的遮起名字都不知道是中国人写的诗作所能承担的。
 
  写本文顺便也为勉励自己在诗歌写作道路上不断修正以前的错误,高举汉语诗歌旗帜,继续诗歌!
 
  本文全为个人观点。考虑到外人对非非主义不免有道听途说或主观臆断之嫌,本文的观点难免有误,特此申明。
 
 
                   2006/10/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无话也叙述
后一篇:打扫狂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