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点钟》
安琪
今天赶上了七点那班公交车,路不堵,到工作室时才八点。昨天短信老巢,知道第四期已到,很不错,内心欣喜,想先睹为快。
一到工作室,就见到每个人的桌上都放着一本喷香的《诗歌月刊》,先把封面摸了一遍,手感真好。然后从头到尾翻了一遍,真的很好,版式时尚,内容丰富。很明显,这一期出去又将引来一阵赞誉。
这期应该是目前四期里最好的了,第三期博客特大号虽然也是一片喝彩,我却觉得其实从内容上,它比不过一二四的深读。第三期的好在于首创博客号。而一二四却是历史感和当下的结合非常到位,尤其第四期,因为版式跟上了,在一二四里自然又是最好的了。
首先是梁小斌答老巢问,梁小斌自打出了《梁小斌如是说》后就接受了无数访谈,南方人物周刊,新京报啊,甚至凤凰卫视等等,我也给他做了一个,发在经济观察报上。但是,我们那些访谈基本上都是笔头出题,这样比较方便,但那种现场感自然不强。老巢是做电视的,一向喜爱口头访谈,本来我是不太赞同口头,因为这很费事,还得听录音整理,但此番成功的访谈让我看到了口头比笔头优秀的一面。
话说回来,梁小斌和老巢的成功访谈也得益于二者的熟悉,梁小斌隔三叉五就和老巢在一起,互相间很熟悉,而老巢本身对诗歌的见解也颇为不俗,凡此种种,构成了一篇成功访谈的要素。
本期原产地也很好,说起来我们刊物因为栏目设置更多从独创角度入手,发原创诗歌栏目倒不多,我有时会跟熟人说,你要是符合我们的创意的话,我们追着你要稿子,不符合的话要上就不容易了。在我们的想法里,如果只是单纯地发发诗歌其实最容易不过,只要从网络下载或约一些稿,三下两除二就完成了,一期刊物不出三天就行了。之所以我们会一直到月底才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得等稿子,像诗歌侠侣的每一对都是在四月份完成的,也就是说,他们都是特意为我们刊物写的,完全首发原创。
回到本期原产地,虽然看起来作者名单很多不是名家,但他们的生猛劲和活力是我们在选稿时特别看重的,名家作品往往熟透了,新手却是让你感到阅读的心里震动。这一期原产地个人觉得是满意的。
校园长镜头这个栏目的优点在于每个发言者的那种现场语言能力,那种原生态。无论是中青院的教师,还是邀请与会的诗人,每个人在那样一个青春逼人的场合都不由得百感叫集,在类似回忆的情景中催眠似地说出真切的心理话,对诗歌,对人生。这使得本栏目可看性极强。
同一个世界这期用了孙家勋梳理的非洲诗歌也是首发,非洲诗歌相对我们来说比较陌生,恰好孙家勋现在非洲,我们于是跟他约了这个稿子,顺便让大家了解一下非洲诗歌现状。家勋是一个前卫诗人,他的视角自然独树一帜。
潇潇的前朦胧诗记忆已经做了三期,每期都挖掘出三个诗歌史上的无名者,他们为朦胧诗做了铺垫。这个栏目在老一代人心中特别有影响,有一次,郭沫若的女儿打电话到编辑部,她看到了第一期她哥哥郭世英的照片和诗很激动,要多拿几本放纪念馆。此外还有许多当事人陆续和编辑部联系表达谢意。
探花的中间代诗全集探花视点本期发完。整整八十二个人的点评当初费了探花多少心血,如今有了一个栖身地也算对得起他当初的辛苦。这个点评在网络声誉极高,如今通过刊物方式再度推出,算是对中间代诗全集的一个很好总结。
闻着清新的第四期,顺手写下这些字,内心对这一份工作充满喜悦。我一向喜欢编书做杂志,它能实现自己的部分梦想。近来创作减弱,编诗无疑是为诗歌继续做些事的体现。然,老公闹情绪不吃他老爸的饭似乎有逼我回家当全职主妇之意,不免使我心生痛苦。虽然老公曾说过,以我现在的工资也就相当于每月千把块收入,他完全给得起。但在我看来,这份编刊的成就感并不是钱所能替代的,我一向是个重精神大于物质的人,虽然经过生活的挫折也有了现实主义观,但那份精神的鼓励我还是很重视的。我舍不得手摸新书的快乐和创意实现的欣慰。
是为记。
2006/4/3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