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崆峒》2013年第一期“每期话题”:从莫言获诺贝尔奖说起
(2013-11-23 18:10:34)
标签:
转载 |

这个人的名字叫莫言,这个奖项叫诺贝尔文学奖。
但凡识几个大字、有点儿文学细胞的人都乐于给出自己的看法。当然,如果从民族大义来看待莫言获诺奖,我们会说:莫言获奖,真给中国人争脸!如果从实用主义出发,我们也会说:莫言获奖,山东高密也可以借此机会发展一下旅游业,用莫言的故居、红高粱和高密炉包什么的,拉动一下经济内需。这两种说法看似有高下,其实都和莫言这个人以及他的作品没有一点点关系。
既然别人所热衷和关注的不是莫言的作品,《崆峒》作为一个文学刊物,必须回归到原点——关注莫言的作品以及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质意义。按照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佩尔·韦斯特伯格的话说,“尽管他的作品中描写的是自己故乡的小村庄,但让读者感受到的却是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这句话听上去没有毛病,但它也只是一句套话,把它套在当代作家贾平凹、陈忠实等人,甚至再远一点的现代作家沈从文等人上身上好像也挺合适。相对来说,我更看重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他“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
有评论家认为,莫言创造了一个文学地理——山东高密东北乡,作品充满着
“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莫言还创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思想国”,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
反正,不管你喜不喜欢莫言,他都真真正正地火了一把。
反正,不管你爱不爱他的作品,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我们认为,写作注定是一份“寂寞的事业”,作家注定是一个“孤独的行者”。不管是上世纪80年代的全民文学热潮,还是2012莫言热,它都是非常时期非常情境下的“非常年份”。待喧嚣过后,尘埃落定,一切又将回归到常态。
还是莫言实在,最近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记者问他:“你幸福吗?”
莫言回答道:“我不知道。”在记者追问下,莫言才解释说:“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任何压力,这才叫幸福。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忡忡,能幸福吗?但是我要说我不幸福,你就会说太装了吧,刚得了诺贝尔奖还不幸福?”
莫言幸福不幸福,只有他自己清楚。
而莫言热“会不会引起文学的热潮?”恐怕也只是莫言的一厢情愿。
平凉需要一个“莫言式”的文学标杆,来引领平凉作家群向着更高的文学巅峰前行。或许,他(她)就在你我身边,就在当下,或者在遥远的未来,在某一天突然闪现,光耀文坛,掀起新一轮的文学热。
就让我们从2013起航吧,在每一个季节里,埋头耕耘,抬头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