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男人为啥自称“面肚子”?
(2008-12-05 10:35:30)
标签:
西北男人面食习惯民俗文化情感旅游休闲 |
分类: 第三只眼 |
西北男人为啥自称“面肚子”?
在一般西北男人看来,吃鱿鱼海参,吃大菜火锅,不如吃一碗面那么舒坦,那么叫人惬意。所以,要说西北男人最爱吃啥,面食当位列第一。
也许正是缘于此,西北大中小城市里的星级饭店、小馆子、街头小吃摊,面食都是处于当仁不让的“霸主”地位。而要说起具有我们西北特色的面食来,那可谓花样繁多,不胜枚举。如新疆人的拉条子。宁夏人的汆面、饸饹面、大头面片子。甘肃人的牛肉拉面、手擀酸汤细长面、炒面、烩面、生汆面。山西人的刀削面、揪片子、浆水面、臊子面。陕西人的裤带面、biangbiang面、炉齿面等等。
对此,一位西北民俗学者认为:西北人尤其是西北男人爱吃面,是和西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农作物种类分不开的。西北作为小麦适生区,其主打农作物就是小麦面粉,我们当然吃的都是面食了。
然而,在这众多的面食中,西北男人对长面可谓是百吃不厌。尽管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准提高了,饭桌子上的盘盘碗碗比过去多了,但在农村,特别是甘肃、陕西、山西一带,手擀长面依旧是待客的不二选择。对此,有位西北男人在一篇关于长面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擀长面看似简单,其实很不简单。没有力气的女人擀不了,有力气不使力气娇贵的不知高低的女人也擀不了。有力气无智慧的女人擀不了,有力气有智慧无品行的女人也擀不了,力气智慧品行三者皆有的而无爱心不会爱人没有爱情的女人也擀不了。”虽然作者的说法听起来有点悬乎,却也恰恰反映了“面食文化”对于西北民俗、地域文化的影响力。
当然,时代不同了,如今的西北人,特别是80、90后一代年轻人,很难想像上个世纪中叶人们把面食定为“好吃的”标准。记得我上小学时,正值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家里顿顿吃的红薯干、高粱面,吃得我们一个个肚子胀得发青,圆得像碾盘。于是,大家编了一个顺口溜:吃的高粱面,巴(方言:拉屎)的手榴弹!那时候,吃白面馍馍细长面,是一种很奢侈的享受。
在西北有句俗话:无面不成席,无面吃不饱。酒席上,山珍海味再好吃,没有一碗酸汤面收尾,感觉还是没吃饱。出差、旅游十天半月,一回到西北,就像“饿狼”一样,直奔面馆子来碗炒面或拉条子,就着两轱辘子大蒜,吃它一个风卷残云,嘴上流油,额头冒汗,那叫一个舒坦……这种惬意感觉,就如一位老兄所说:出门在外,没有面吃的日子,简直就不是人过的日子!
笔者口粗,难以成为美食家,也描述不出面食的“美妙感觉”。不过,西北男人对于面食的深情厚谊,大家人人心里都有数:啥都能吃腻了,面就是吃不腻。你要是说你把面吃腻了,估计你距离坟墓就不远了。
“花钱不多,吃的孱(chan)活(方言:舒坦)!花的有少,吃的又好!”这句话是西安人吹嘘自己面食的“广告词”,借来用在整个西北,那是一点也不过分。带着这样近乎口号的奋斗目标,“吃在西北”的一些馋嘴先生、馋嘴女士,可谓是“吃遍西北面食无遗漏。”十里长街,近村远郊,大小馆子,农家院落,他们是“吃烂嘴、跑断腿”的美食先锋。只要那里新开了一家面馆子,他(她)们一定是第一批食客。于是,在一片吃面条的“吸溜”声中,西北男人的肚子越撑越大,越挺越高,这也许就是今天西北男人多“将军肚”的主要原因之一。
西北自古民族众多,风俗、饮食习惯各异,但对面食的钟爱却不分语言种族,不分信仰忌讳,只要你来到西北,生活在西北,或者正好嫁给了一个西北男人,那你就不得不跟着西北男人的嘴走:吃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