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我和艾滋病擦肩而过
(2008-11-29 15:54:10)
标签:
艾滋病12月1日预防宣传关怀情感人文休闲 |
分类: 半瓶子专栏 |
12月1日,我和艾滋病擦肩而过
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艾滋病就像宝马车、高消费一样,听过,说过,看过,开玩笑时一语掠过,但是很少有人真正去留心过,关注过它。只有每年的12月1号这天,从街头的宣传点上,从电视、报纸的报道里,我们才会真实地感觉到:原来艾滋病每天都在不经意间会和我们擦肩而过?
跟大多数人一样,“半瓶子”对于艾滋病的认识和理解,也仅仅是一个“治不好的病”而已。假如偶尔在饭桌上说起它,也是把它作为一个“讨伐坏人”的“谈资”来宽心解闷的。因为在我们的印象里,艾滋病往往和“暧昧”和“乱来”联系在一起。就连有关部门在搞艾滋病预防工作时,首先想到的也是那些被称作“高危人群”的“小姐们”。于是,性格相对“腼腆”的中国人,在有意无意之间,就把一个“叫人听了浑身起鸡皮疙瘩的疾病”跟“不好意思说的事儿”联系到了一起。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当天,有关艾滋病的话题再度被透明,再度成热点。中国人也一改平时的羞羞答答遮遮掩掩欲说还休的“不好意思”,在这一天也毫无遮拦的大谈特谈艾滋病。朋友见面第一句:你这个家伙最好不要乱来了,小心艾滋病……同事聊天:哎呀,你不知道,听说咱这儿已经有多少多少人得了艾滋病了……饭桌话题:我今个看新闻,人家说全国得艾滋病的人有18万,现在世界上每8秒钟就有一个人得艾滋病,每天有8000人死在艾滋病上,全世界得这个病的人有3900多万,你说吓人不吓人?新闻说,这些得艾滋病的人,十有八九都是因为扎针吸毒、乱搞男女关系得上的病,只有少部分是输血得上的……
不管是说的人,还是听的人,大家伙都是把它当“新闻”来说,来听,中间少不了相互戏谑,哈哈一笑。因为,在我们看来,艾滋病离我们很远,得这个病的人大多不是“好人”,而“好人”是不会得这个“坏病”的。于是,我们都很得意“自己是好人”。于是,我们对于艾滋病就不会害怕,不害怕也就不会去了解认识它,不了解认识它,就不会去预防它,不预防它,那就难说了……
网络上有句话叫:常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谁也不敢保证说:我就是一尘不染的“大好人”!不管你是身居高位的国家公务员还是身价千万的大富豪,不管你是农民的还是打工仔,不管你是博士、本科、大专还是高中、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在疾病面前一律平等。
不是“半瓶子”在这里危言耸听,吓唬人。的确,艾滋病这“家伙”不得了。据悉,从前年开始,部分城市疾控部门对“娱乐场所”的从业人员开始了艾滋病干预行动。说白了,就是给他们讲解有关艾滋病的知识,发放艾滋病的防御工具等等。按理说,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在“好人”看来:给小姐宣传预防艾滋病,还给发安全套,就是默认和“纵容”卖淫行为?
其实不然,既然对于这些“社会丑恶现象”我们无法连根拔了,这些或者因为生活所迫或者因为上了贼船或者是好逸恶劳的“小姐”、“先生”们,一旦不幸得病,受影响的绝对不是他(她)一个人,很有可能是一群人,几个家庭,再连带着“祸害”另外一群人,这一群人又可能再“祸害”那一群人……你说这个结果害怕不害怕?
又是一年的12月1日,又是一个防艾宣传日,在这一天,原本感觉很“干净”的我们,在铺天盖地的一片“防艾”声浪里,再一次和艾滋病擦肩而过。因为只有在这天,我们才能看到、听到、感受到艾滋病人的痛苦、无助、绝望、自责、悲观与无奈,才会体会到这个病的“魔鬼嘴脸”。你、我、他,我们也许自诩为“好人”,不会得上这个“坏毛病”。但是,我们也是人,也会在一不留神之间,“好人”干了一件“坏事”。也许,这个“坏事”很有可能就会给你带来“坏毛病”,到时候,你恐怕连哭都没有眼泪了?
愚以为,12月1日,和艾滋病擦肩而过的我们,在好奇、感叹或者看热闹的同时,也要学会“害怕”。因为,只有害怕了才能学会预防。当然,害怕不等于“什么事都不敢做”,预防不等于“什么事都能做”。其实,学会“害怕”,知道“害怕”了,也许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才会凡事“悠着点!”
亲爱的新浪博友,您在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这天,会主动去关注艾滋病的新闻或信息吗?您会参与到“红丝带”志愿者宣传队伍吗?您会去和艾滋病患者“亲密接触”吗?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您认为自己日常生活的方式、方法、行为不会给艾滋病以可乘之机吗?
发表您的观点,共同抗击艾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