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平凉人“倨”的很有特色
(2008-11-05 15:46:01)
标签:
甘肃平凉方言民俗文化情感胡倨 |
分类: 半瓶子专栏 |
甘肃平凉人“倨”的很有特色
甘肃平凉人,确切的说是平凉市崆峒区人,在上世纪90年代发明了一个新词语:倨(ju),如:俩人见面,甲对乙说:看把你娃倨的撒,见了老哥都不问一声。又如:谁谁那怂倨的很,我有事去寻人家,人家都不招视(方言:不理睬)咱。还比如:你娃胡倨啥呢嘛,不就是有几个糟纸纸子(方言:指钱财)么,看把人烧的撒!
倨,并不是我们甘肃平凉人凭空乱造的一个词,而是有出处,有来历的。《汉语词典》解释为:倨,倨傲,意为“傲慢无礼,高傲自大。”。成语“前倨后恭”解释,倨:傲慢;意思是: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翻译成平凉话就是:看你刚才倨的跟二万一样,一眨眼咋又变成乖娃了?
“半瓶子”自以为不是个倨人,也没有啥资本给人胡倨。然而,还是有人认为:“半瓶子”比较倨!看来,一千个平凉人,对于倨的解读有一千个不同的答案。按照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堪称倨的人一定是有资本,有资格,或者有能力的人。比如,当官的倨权势,有钱人倨气势,漂亮人倨姿势。你有势才可以在人面前倨起来,至于是否能“倨得壮”,那要看你的势大不大。诚然,在像我一样的草根阶层里,也不乏倨人。有些人是无欲则刚,无求无望,自然就不会前襟子长,后襟子短,见人矮三分,四处去磕头了。所以,他就能倨得起来,倨得泰然。而有些人则是事由一般,本事一般,却眼高手低,看不上这个,瞧不起那个,纯粹一个能不够。用我同事老茹的话说:走路步子大,说话声音大,头大口气大。源于此,这类人的倨就是典型意义上的胡倨,后面再加上一句:冒撂!
不过,倨,也不单纯是个贬义词,在不同场合不同人群不同语境里,它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尽相同。有时候,我们说某个人“倨得很!”是说这个人有气魄,有本事。这里的“倨”则是一种肯定,一种赞扬,一种钦佩。还有,当某个人在某个圈子某个行业比较吃香时,其他人看着很眼红,但却没有能力赶上或超过人家,就只能在私下里暗暗嘀咕:倨啥呢嘛?这里的“倨”则是一种复杂情绪的表达,既有羡慕,也有嫉妒。平凉人把傲慢骄横的人叫“倨”,把财大气粗的人叫“倨”,把肆意胡来的人叫“倨”,把能干本事大的人叫“倨”,把靓活好看的女人叫“倨”,把好东西也叫“倨”……一个“倨”字,让平凉人运用得风生水起,熨帖自然,四通八达,寓意多多。
言归正题,说到咱平凉人谁最倨?这确实不好下定义。你说当官的倨吧,他也有很多颇烦事,麻缠事,也有倨不起来或不敢倨的时候。你说有钱人倨吧,他要挣钱就先要装孙子,要挣大钱就要求很多人,磕很多头,喝很多酒,听很多刺耳或不顺耳的话,才能转过身在比他差劲的人面前“倨一把”。要说倨得无拘无束不计后果就图一时快活的人,反而是像“半瓶子”这样啥也不是啥也没有啥也不在乎的小人物。我们可以自称为性情中人,感性的人,文气匪气蝼蝼气都沾染上的人。因为念书不多,所以就自以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因为挣钱不多,所以就自以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因为不是科班出身,所以就不在乎规矩章程,恣意散漫。因为没有啥明确的目标和前程可奔,所以就刻意放纵自己。发没由头的牢骚,说没边没沿的话,做没大没小的二杆子事,撒混不吝的风。只要感觉自己倨起来了,倨壮了,倨圆了,心里舒坦了,管他别人咋个看。当倨完了,倨过头了,倨得一塌糊涂了,倨得鸡嫌狗不爱了,才知道自己原来是胡倨一气。
“半瓶子”之所以拿自己来做比喻,并不是说我就真的这么胡倨乱倨,而是不好拿别人来试笔,怕又撞着那位神经了,跟我较真要说法,感觉很憋气。其实,在咱们平凉,像“半瓶子”描述的这类有倨没倨都胡倨的人不在少数。不管是那种倨法,不管你倨得多大,只要你在平凉这一亩三分地上混光阴,最好还是不要太倨。因为,倨人相对不倨的人,胡倨的人相对不胡倨的人,我们只有一个名字——平凉人。既然大家喝的都是泾河水,吃的都是炒面节节,那就实在一些,友善一些,对人客气一些。说不定某一天,倨人和不倨的人会成为好联手(朋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