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底民工为何自导疯狂无间道?
(2008-09-20 16:08:55)
标签:
法律农民工无间道维权意识黄伟木休闲 |
分类: 老秦乱弹 |
卧底民工为何自导疯狂无间道?
9月初,《史上最黑马农民工疯狂的合法维权》等一系列网文先后出现在各大网站论坛上。文章署名为“黄伟木”,讲述了作者自己“卧底”制衣厂,用半年时间搜集证据再举报厂家的经历。文章称,该制衣厂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不为员工购买社保,工资水平达不到最低标准,严重安排员工超时加班并不依法支付加班费。9月1日,黄伟木前往广州市番禺区劳动部门提出申诉,向该制衣厂索赔差额工资、差额加班费、超时加班赔偿、社保赔偿等共计55334元,而之前他只拿到了4个月工资共计4203元。
一时间,这部由“卧底”农民工黄伟木自编自导自演的现实疯狂版“无间道”,成为了各大媒体和网络关注的焦点话题,其精彩悬疑程度堪比某些大片。这位来自广西的农民工,以一种独特且极具创造性的方式向世人宣示了新一代农民工维权意识的觉醒。笔者注意到,社会舆论将黄伟木比做“王海”,一方面肯定了他作为维权者的身份,一方面似乎也暗示了这背后必然伴随的争议。王海打假虽然斩获颇丰、轰动一时,却也因“知假买假”是否是真正的“消费者”而备受质疑。
近年来,笔者由于职业关系,曾经接触到大量农民工维权事件,多数人因没有证据或缺乏证据意识而维权失败。这种现象,也极大影响了劳动监察部门的介入。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用工行为不规范,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的问题。一些工程项目部特别是私营企业不具备主体资格,私自招用农民工。农民工即使知道应当签订劳动合同,因怕对方不录用,也不敢提出来。还有的农民工不愿与建筑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他们和用人单位或包工头之间更多的是口头约定。虽然部分国有建筑行业与农民工签订了合同,但只有义务没有权利。
与之相伴相生的是,农民工普遍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知晓程度低,维权意识淡薄。由于农民工进城务工一直处于无秩序、无组织的状态,绝大多数农民工投靠亲友,以个人行为为主,加之其文化层次较低,领会和理解政策法规比较困难,法律意识淡薄,当用人单位和包工头恶意克扣、拖欠工资时,他们不懂也不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加之农民工随季节变化,流动性大,几乎所有的农民工(包括服务、加工等行业的劳动者)都没有参加社会保险。
笔者在网上看到,有不少网友斥责黄伟木“炒作”。殊不知,二三十年来,农民工维权之艰的困境,恰恰就在于“劳资博弈”的力量悬殊。作为绝对弱势的农民工,欠缺与资方进行法律对抗和舆论对抗的能力。幸好,现在网络平等地向劳资双方提供了一个可以平等博弈的平台。黄伟木的“黑马宣言”也好,以“史上最黑马农民工”自居也好,在这个日益娱乐化的网络海洋里只是吸引人眼球的招数而已。黄伟木是否能够得到网民的支持和舆论的支持,更大程度上还在于他所展示的证据,以及这些证据所能证明的事实。黄伟木善用网络维权是这一事件的看点之一,他将自己与工厂的纠纷在更大范围内显示出来,以寻求尽可能得到的公平。我们应该感到欣慰,在农民工群体中有如此一位标本式人物的出现。各级工会、法律援助机构和其他维权组织,理应对这种劳动者的维权之举予以声援。
众所周知,农民工,几乎就是弱势群体的代名词,这个群体来自农村,为了挣更多的钱,“更体面”地生活,挥手作别妻儿,背井离乡,到一个个陌生的城市出卖力气。他们在老家叫农民,到了陌生的城市,为城市建设增砖添瓦,幸苦工作,他们原有的身份标签依然未变,只是后面多了一个字:农民工!
这些“农民工”,本来是现代城市高楼大厦和宽阔马路的建设者,但他们却住在简朴的工棚,蹲在堆满垃圾杂物的路边吃着低劣的饭菜。他们创造了很大价值,却只得到了微小的回报。尽管我们有“人人平等”的法律,但却没有多少农民工真正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然而,黄伟木的出现,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维权行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为农民维权创造了一个范本,针对无良老板在农民工中树起了一面“反黑旗帜”。
眼下,黄伟木已将用工违规工厂告上了劳动仲裁部门,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这个违法事件,不要受媒体或者社会舆论的干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公平、公正地做出仲裁处理,让农民工黄伟木体味到做“公民”的公平,而不是做“农民工”的无奈。
当然,我更希望全中国所有的农民工兄弟姐妹们,不妨也学学黄伟木。即便是自编自导自演“卧底”或“无间道”咱们学不来,那就学学他的维权意识,学学他利用互联网这一现代传媒手段为自己张目的合法行为。要知道,有几个农民工维权事件会成为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网站时政评论的显要位置,但黄伟木做到了。在互联网这一开放的平台上,只要你的申诉、要求合理、合法、合情且“独树一帜”,你就有可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得到更多舆论的支持。
“卧底”农民工黄伟木自编自导自演的现实疯狂版“无间道”之所以备受人们关注,其背后的故事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