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网友朋友情感两性秦玉龙休闲 |
分类: 第三只眼 |
三类网友可升级为亲密朋友
网友,一个在当今中国使用频率最高的流行词语之一,但也是被否定程度较高的一个词语。网友,在多数情况下被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理解为:“不真实、虚假、欺骗、色鬼”等等。于是乎,网友和网络媒体一样,虽然我们离不开它,依靠它,信赖它,但却刻意的将它边缘化。于是,出现了一个怪现象:网络媒体是“非主流媒体”,网友是“非常朋友”……
秦玉龙在新浪博客用实名注册,聊QQ也有数年光景了,认识的网友很多,能谈得来的也不少,见过面的网友也不下两位数,由虚拟网友升级为现实朋友的也有几个。因为喜欢在网上聊天,喜欢与网友、博友交流。所以,我对网友没有偏见,不认为网络就是虚假的代名词,也从来没有怀疑过网上朋友的真诚度、信任感,不管他(她)是否真诚对我,我都会以诚待人。
常上网的人也许都会有这样的疑惑,尤其是女性网友。她们认为:之所以不和网友见面,担心影响那份美好的感觉,同网友说着一些话,常说的话题说完了就没有话说了,聊人生,谈理想,觉得有些不着边际。当没有话说时友情就无从说起了,从陌生人到朋友的过程,再到好朋友的过程,是要有话题的嘛。共同的理想和爱好也许是保持友谊的一种方法,但不见面吧又觉得遗憾。
依据秦某人七八年网龄积累的经验来看,一般情况下,三类网友是值得我们交往,并且很有可能由“非常朋友”上升为“莫逆之交”。
第一类:志趣相投的性情中人。
譬如,你喜欢写作,钟爱诗文,并且在网上开设了博客,与博友、网友交流阅读、写作心得,久而久之,就会由网络转入现实,由诗文转入人情,由人情衍生好感,由好感延伸到好友、知己。更重要的是,但凡爱文学的人,多是性情中人,而性情中人多感性大于理性,自然不会在意网络与现实的差异,也不会在意对方的社会阶层、身份、地位等等世俗的“标签”,可以交心、交情乃至交付一切,只要彼此感觉好就能成为莫逆之交的好朋友……
第二类:率性自然待人真诚的人。
人们之所以对网友不信任或心存偏见,关键在于你我对隔屏相望的对方不了解,不知情,加之对方对自己的个人情况闪烁其词,隐讳颇深,叫人捉摸不透,难免心存芥蒂,不敢对其信任,不敢和其见面,更谈不上交朋友了。相反,假如对方是个心直口快的网友,是个以真面目示人的网友,我们之间就少了猜忌,多了信任,少了顾忌,多了交流,少了躲闪,多了交心。就会很快的由网友升级为朋友,由朋友升级为好友,由好友升级为知己,由知己升级为莫逆之交。秦某人的朋友不算多,但好朋友或者知己、莫逆之交多是网友的“升级版”。
第三类:感性知性且百无禁忌的人。
不可否认,现实生活的条条框框在很大程度上约束着我们的思想、情感、心灵的自由挥洒。于是,好多人将这种现实中的桎梏也带入到了网络世界,在和网友加流过程中太过敏感,太过自我,且有点前怕老虎后怕狼的感觉在里面。我们可以称其为“自我保护”、“矜持”或“遵守规则”的人。但事实是,这类人对网络世界期待很多,顾虑很多,担心很多,自然就难以和网友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了。反之,那些感性、知性且百无禁忌的人,在网络世界却游刃有余,进退自如,朋友多多。一方面,源于她(他)的感性,给人以亲和力。一方面,源于她(他)的知性,给人以启迪和享受。而她(他)的百无禁忌,则让某些心怀叵测的人望而却步,不敢造次。如此一来,她(他)在筛选过滤后的网友圈子里,就是一个值得大家信赖和交往并且视为好朋友的人。尽管,她(他)的言行也许不受某些网友欢迎,但却不乏知音和知己。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了路。网络上本来不会有朋友,聊得时间久了就成了朋友,也许这就是辩证法。生活中我们不缺朋友,也许还有很多狐朋狗友,但我们还会情不自禁的游弋在网络世界里,披上一个马甲,看准了美眉或是帅哥就一个劲的搭讪,最后都成了“好友”,排起了长队,网上见面就问好,离开就说声再见,一团和气。也许我们会在闲暇的时间里,在和网友的文字游戏里享受到了快乐和安慰,这就足够了,至于是否把网友升级为朋友乃至知己、莫逆之交,那还要看缘分?
网络不过是一种媒介,让不同的人相遇,它能给你我最真实的东西,同样也能给你我最虚伪的东西。有的网友能和你我成为比普通朋友更好的朋友,但有的只不过是过客罢了,这和是否是网友本身无关,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