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半瓶子专栏 |
传说,崇信总人口不足10万,县城只有巴掌大一片。
传说,崇信人没有自己的语言身份,没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夹在泾川和灵台的胳肘凹里,显得憋屈不展拓……
传说,崇信人没有自己的语言身份,没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夹在泾川和灵台的胳肘凹里,显得憋屈不展拓……
传说,有一个崇信人,到平凉城里买了一台彩电,由于走得匆忙,忘记给商场结账就把彩电拉回了家。商场当即派人跟勾子撵到崇信,原以为要费一番周折才能找到买彩电的人,没想到进县城一打听,有人就告诉他们,今个某某家刚刚从平凉买回一台大彩电,全县城的人都知道。于是,在这个热心人的引领下,他们很快就找到了买彩电人的家。那人得知自己没有付款给商场,很不好意思,连连向商场工作人员道歉:“我们崇信人一向崇信诚实守信,我不是故意不给你钱的,真的忘了……”
虽然这只是个没有考证的故事,但它却传递给我们一个信息,崇信县城太小了,人太少了。就像一位崇信朋友所说:县城来个生人,走在大街上,一眼就能认出来。所以,崇信没有“小姐”,没有“过路贼”。
正因了这些传说,“半瓶子”对崇信迟迟不敢下笔。说大了怕崇信人骂我“胡吹冒撂”,说小了怕崇信人骂我有眼无珠。可是,不说崇信更显得我眼高手低。于是,犹豫再三,我还是拿起笔来说说传说中的崇信。
之所以叫“传说中的崇信”,是因为很少有平凉人真正了解崇信,认识崇信,感知崇信。大家伙对于崇信的印象,多半是从别人嘴里听来的,并且把听来的琐碎一再传说,竟然渲染成“真实崇信的模样”了。
尽管崇信人卖派自个地大物博,建县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尽管崇信也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煤炭储量可以和华亭比一比。但是崇信在平凉七县区里还是地位尴尬,很难挺起腰板大声发言。
说话口音跟灵台、泾川甚至华亭人杂陈的崇信人,标签不是太明显,也就很容易被人家误认为泾川人或者灵台人了。对于外人的误解,崇信人显得很无奈:我明明是崇信人,为啥别人老把我认成泾川灵台人呢?
对此,一位崇信人解释说:这是历史遗留问题了。崇信据说是“教民稼穑”的公刘故里,春秋战国时属西戎古地,秦属北地郡,唐为左神策军“京师西北八镇”之一,北宋时建县,距今也有千余年的历史。解放后1958年4月撤崇信县建制并入华亭县,1959年1月并入泾川县,1961年恢复崇信县建制至今。虽然崇信地域广大,但人口相对较少,加之境内没有叫得响的特色产业或者工业,县城人口增长缓慢。初来乍到的人都以为崇信县城是一个镇,这也在有意无意间影响了崇信在外界的印象和知晓率。
他认为,相对于曹庄浪、唣静宁、恰灵台和我哩泾川人,崇信人不是很显山露水。但崇信人也遍布平凉中心城市的旮旯角落,你很可能把他(她)认成平凉人抑或泾川灵台人,但崇信人不会忘了自己就是个崇信人。
说起崇信方言的表述特征,这位仁兄倾向于关中方言语系一脉的秦陇方言。如形容词:好看叫顺眼,讨厌叫训眼,麻烦叫麻眼,难看叫伤眼,不讨人爱叫白眼,勾心斗角叫玩心眼,脾气暴躁叫毛眼,死不认账叫瞪白眼,束手无策叫干瞪眼,事情乱叫没眉眼,另眼看叫翻白眼,不服气叫害红眼,向上看叫势利眼,有点子有办法叫有板有眼,心胸窄气量小叫小心眼。对懒汉无赖通常用:二溜子、二混子、二痞子、二赖子、二毛子等。对一些精神或思维不正常的人通常用:二蛋子、二愣子、二杆子、二糊子、二不拉子、二货子、二茬子、二尚子、二八瓜子等。这和平凉、泾川、灵台人的表述大致相像。
由于人少地大,崇信人比较“独食”,一般情况下不善于表达,也没有啥心眼、眼色,弄事说话都是一碟子一碗实打实。这些性格特征,在原有的小农经济圈子还吃得开,但到了外面花花世界就有点不合时宜。所以,崇信人一般“弄大事”的不多,当“大官”的不多。但崇信人崇尚信义的质朴本色却给崇信赢得了不少好名声,这也算是崇信的收获吧。
跟大多数平凉人一样,“半瓶子”对于崇信的认知也仅仅限于“传说”。不过,在我认识和交往的崇信人当中,发现崇信男人相对于崇信女人,比较“木”,表现为嘴“木”,手脚“木”,可心里一点也不“木”,灵醒又活泛,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叫“内秀”。而崇信女人则不同,虽然多是“小县城”走出来的,可她们对于外界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表达方式以及敢想敢说敢做的泼辣性格,可以和“川妹子”媲美。
以上有关崇信的种种“传说”,仅仅只是“半瓶子”看到或听到的一家之言,不妥之处,请咱崇信的父老乡亲谅解一二。您看了,听了,就当我和大家谝闲传吧!
前一篇:杨丽娟罗楠:谁比谁更值得同情?
后一篇:当下中国最头疼的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