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骑在大唐门槛上的平凉

(2007-01-31 11:49:21)
分类: 老秦乱弹
  甘肃平凉,唐初称“泾州”,辖今天甘肃陇东大部以及宁夏毗邻地区。乃大唐王朝西来第一道屏障,素有“长安门户或门槛”之称。是名副其实的战略要地和边城。
                        ---题记

  这两天,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正在播放大型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据笔者所知,该剧在咱平凉的收视率不低。这不仅仅因为唐朝是五千年华夏文明最华彩夺目的一章,而是因为大唐首都长安就在泾河的尽头,我们一回头就能闻到盛世天朝逆流而上的堂皇气息。

  是啊,八百里秦川曾经拥有的荣耀与那个曾经崛起于东方的“昙花盛世”,在历史的长河里一转身便成为记忆。尽管,电视剧一开头就把戏份放在了平凉(泾州)来上演。我们看到了“罗艺谋反,兵逼泾州”,听到了“华亭陷落,粮草被劫”。于是,在历史典籍和影视作品里很少有机会“抛头露面”的平凉,有理由为此激动一回。

  然而,激动之余,我们难免会心生尴尬。因为就是在那个号称“盛世”的大唐时代,平凉也仅仅只是长安城的一道“门户”而已。无论是从西而来的草原少数民族铁骑,还是从东而来的大唐天子的浩荡军阵,他们也只是把平凉作为一道相互依仗的门槛。今天你跨过来耀武扬威,明天他跨过去劫掠烧杀。于是,那些同样骑在门槛上左顾右盼的平凉的老祖先们,一只脚放在门槛里面,一只脚踩在门槛外面,不知道自己该是固守大唐子民的名分,还是委屈保全依附“蛮子”成为流民。左右无所适从的老祖先们,一时也不知所终。

  翻开平凉历史寻找大唐踪迹,平凉还是没有摆脱“边城”的命运桎梏。那时代,印象中的平凉大概除了贞观年间一段短暂的平静之后,便再度裹身沙场,血染市井。
  让我们把思绪从电视剧“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绚丽画面中撤出来,通过历史典籍只言片语的描述,回想大唐神都繁花似锦歌舞升平的时候,仅在数百里之外的平凉,却是一片刀光剑影,一幕尸横遍野,一副肃杀凄凉的景象。突厥人来了又走了,吐蕃人走了又来了。叛军进攻长安先要攻克平凉,勤王之师收复失地必要借道平凉。你来了烧杀抢掠,我来了征粮要款,夹在风箱里的平凉老祖先们,不但要两头受气,还要两头讨好。惹了谁,都有可能招来灭顶之灾。正如一位研究平凉文史的老先生所说:平凉建制更替最为频繁,战事最为频仍的朝代,恰恰就是我们后代人最为向往的大唐王朝(以及后来的宋王朝)。如果以一个平凉人感性的语言来表达情绪的话:那个时候的平凉,就是大唐首都的一面挡箭牌!

  后来,一个逃亡的太子李亨,惶惶如丧家之犬,一路丢盔弃甲跑到平凉,躲在平凉北山脚下的一座小寺庙里,战战兢兢度过了一段时日。后来,他侥幸当上了一个傀儡皇帝,那座小寺庙也竟然摇身一变成了“龙隐寺”。这也许就是那个大唐盛世留给咱平凉人惟一的念想了。

  回望长安,平凉与之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一条泾河迤逦东去直奔渭河,竟然也和大唐王朝扯上了关系。并且在唐朝生发出了一个很美也很凄惨的传说:魏征梦斩泾河龙王。尽管这个传说在平凉山野市井代代传递,不断被后人加工或者演绎,变成了若干个版本。可是,从传说中我们还是不难感受到人们对于唐朝盛世的怀念和追忆。尽管大唐给予平凉的更多的是梦魇,但忘却了伤痛的平凉人,还是愿意对着那个早已走远的王朝背影恋恋不舍……

  和全中国人一样,紧靠长安的平凉人,对于那个一千多年前的帝国,认识了解也有点“灯下黑”之嫌,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唐诗以外,就是从影视作品里看到的穿着超低开领袒露酥胸的唐代美女。乃至于许多平凉女性惊呼:唐朝的女人比21世纪的女人都开放啊?除此之外,我们还知道什么?了解什么?回忆什么呢?盛唐热,其实是今天的我们对开明、开放的社会生态的一种向往。

  骑在大唐门槛上的平凉,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平凉呢?我的文字不是史笔,也非凭空杜撰。一部电视剧的热播,引发了一些感慨,随手记之,贻笑大方。
  有首歌唱得好: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故事里的事也许是真事,故事里的事也许是从来没有的事。其实故事本来就是故事,我们又何必较真呢?
  看《贞观长歌》,说大唐时代的平凉,也就是一个不是故事的故事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唣静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