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秦玉龙
秦玉龙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092
  • 关注人气:2,17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唣静宁

(2007-01-27 10:04:35)
分类: 半瓶子专栏

唣静宁的人和事

秦玉龙

  唣,《汉语词典》解释为:啰唣,意为很闹腾,乃上古白话。“半瓶子”之所以假装斯文在这里咬文嚼字,是因为唣静宁人说话做事黑白分明,故自称“唣”。不管这种解答牵强附会也罢,胡拉乱扯也罢,只是想表明:唣静宁人不光会做烧鸡卖烧鸡,还会用上古语言装点自个的生活,显得从容而满福。

  就像一位静宁文化人所说:唣静宁偏远之地,多存古语,似为语言学界所公认。当年毛老人家吟诵的“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的绝唱至今还回响在唣家乡。静宁古有成纪、阿阳、德顺之名。近年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斥资百万,于县城中央修伏羲庙一座、成纪文化街一条。静宁人口约40余万,操兰银官话。内部又以县城为中心,有“北里话”、“南里话”之别。县城话近银川而远平凉,语调平缓,词汇土气,极尽此地朴实敦厚之民风……

  在平凉,说起曹庄浪、唣静宁人,大概没有几个人不眼红冒酸水的。他们被统称为“山外边人”,但却在“山这边”理直气壮地表达着自个的“母语”。难怪有人慨叹:在红旗街一带,你听到的声音更多的是曹庄浪、唣静宁、恰灵台味的普通话。而在城门坡以下,新民路一带,则是夹杂陕西、河南“佐料”的“平凉普通话”(俗称平普)的天下。由此可见,曹庄浪、唣静宁的语言优势是建立在“强势文化”的大背景下,并且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平凉人在自觉不自觉的懵懂中,有意或无意的接纳了唣静宁、曹庄浪的表达方式,并且将之与“上层建筑”有机的联系到了一起。甚至有人会这样卖派:我有个朋友是唣静宁人呢,就在红旗街的某个大院干事呢!

  提起唣静宁,你肯定首先联想到的就是唣静宁的烧鸡和锅盔了,至于静宁烧鸡、锅盔为啥好吃,估计很少有人去深究,反正它就是好吃,是“名牌货”。当然,还有静宁的苹果,虽然它是唣静宁人的所谓支柱产业,远销海内外,但它在平凉人心目中的地位还是没有烧鸡、锅盔那样高。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却是一个有趣的对比。

  操着上古俚语的唣静宁人,把现在叫“臧”,把已经叫“扩家”,把指甲叫“鸡甲”,把估计叫“吃摸”,把正好叫“安强”……

  曾几何时,“半瓶子”和一位爱在《胡麻地》里唱歌的静宁诗人谝闲,他眨巴着一双老鼠眼认真的向我推介:唣这达不光有烧鸡、苹果,也有历史和文化。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静宁生息、繁衍,是传说中 “始画八卦”人文始祖伏羲氏的诞生地。还有那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汉代飞将军李广,他也是唣静宁人……

    的确,这些年,静宁县城在着力打造自己的“古成纪文化城”名片,想像着用现代象形的表现手法,让那些几万几千年前就湮没在黄土下的文明复苏,给自己带来一点运气和财气。不过,跟大多数县城一样,静宁的这张名片,一亮出来就显得有点底气不足。毕竟,唣今天能俯拾的历史碎片已经不多了,能看到和触摸的痕迹也是寥寥无几。

  于是,好熬灌灌茶的静宁人,在浓浓酽酽略带苦涩的品咂中,把怀古的遐想化作口口相传的传奇来演绎,把现代的失落和迷茫写成诗歌来自慰,倒也陶然自乐。

    也许,正是有了这份看似无根的文化皈依或者叫精神寄托,唣静宁的男人给人感觉比较“花泛”,粗莽中不乏书卷气。唣静宁的女人给人感觉很“纤泛”,“红儿团”也难掩其千娇百媚。不缺传说和传承的唣静宁人,从“广爷川”一步步走出来,走向平凉、兰州,走向清华、北大,并且在每年的六月,抢尽了平凉教育的风头。

    虽然唣静宁距离平凉中心原点有百公里之遥,但古风古韵的静宁却从不寂寞。看似知足常乐的他们,经营田地追求最大收益,经营书本追求最大功名,经营生活追求精神物质兼收并蓄。这一点,从唣静宁那个闻名平凉的八里开发区(静宁人称其为“小香港”)就可窥一斑。

    毕竟,“半瓶子”不是唣静宁人,很难在几句感性的文字里尽现唣静宁和唣静宁人的全部风貌,只是拾人牙慧,稍微加工,拿出来博诸位读者一笑而已。假如您更了解、洞察唣静宁的人和事,欢迎和“半瓶子”促膝交流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