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立春:第一节气看律回

(2016-02-04 21:18:59)
标签:

农耕文明

身体养生

传统文化

立春节气

分类: 二十四节气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一年有二十四个农历节气,立春为首,每个节气又分三候,一年共七十二候。国人所言“气候”二字,盖缘于此。上面这首节气诗,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张轼的《立春偶成》。它在咏春的诗句中虽然不是特别出彩,但排在《千家诗》的前位,且以立春为题,生动地感悟着这个时节的气候特征,故印象深刻。
    立春,农历二十四节气的首个节气,多为一年之始。诗人根据此时的感受,真实地描绘了春到人间的动人情景:冰雪消融,草木感知,大地透出春的信息,眼前豁然开朗,到处生意盎然,那微风吹拂中的春水碧波荡漾,涟漪参差(cēn cī)不齐,充满着诗意与活力。从“草木知”到“生意满”,诗人富有层次地再现了大自然在立春时节的变化过程,洋溢着饱满的生活激情。
   诗句开头“律回”二字,借中国古典音乐之律,寓大地回春之意。唐代诗人元稹的咏二十四节气诗中,也有“春冬移律吕,天地换星霜”之句。据传说,华夏始祖黄帝命伶伦(亦称泠伦,中国音乐始祖)以空腔竹管为器,模拟凤鸟之鸣,制定十二律,其中“雄鸣为六”,为六个阳律,“雌鸣亦六”,为六个阴吕,故阳六为律,阴六为吕。农历十二月(腊月)属吕,正月属律,立春往往在腊月与正月之交,是二十四节气一个轮回之始,所以称为“律回”。所谓“岁晚”,意为诗人写这首诗时的立春是在年前,民间叫作“内春”,所以称为“岁晚”。而“春到人间草木知”一句,与苏轼此前写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有着异曲同工之美
    正如音乐之律,节气总是一年一“律回”。自己生活在中原的城市,虽然暂时还看不出“草木知”的明显征兆,但近日来小区里的鸟儿增多,数种非候鸟已现树梢,清晨窗外的叫声极为动听,它们似乎在告诉对节气感知迟钝的人:立春节气到了
    每年的2月3日至5日,农历正月初一前后(例如2017年2月3日、农历正月初七),太阳到达黄经315度之际,时交立春。一些年轻的朋友也许不太明白,这黄经与立春等节气有何关系?其实,这关系挺大。
    黄经,是我们中国古代人民标识和计算天体运行的路径和名称,即太阳经度或天球经度,也是计算天体运行的坐标。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约365天5小时,这个公转360度的轨道就称之为太阳黄经。我们聪明的祖先把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的360度划分成24等分,每等分15度,为一个节气。两个节气之间相隔15天左右,全年即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太阳黄经度分别为:立春315度,雨水330度,惊蛰345度,春分360度(亦即0度),清明15度,谷雨30度,立夏45度,小满60度,芒种75度,夏至90度,小暑105度,大暑120度,立秋135度,处暑150度,白露165度,秋分180度,寒露195度,霜降210度,立冬225度,小雪240度,大雪255度,冬至270度,小寒285度,大寒300度。立春交节时刻,就是太阳到达黄经315度处。所以,农历节气是完全吻合“天象”(天体运行位置)的,农历二十四节气过完一次,就是一个“回归年”了。

由于黄经的起止计算点是任意指定的,所以起点的0度并不与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同步。后面将介绍的各个节气都会提到太阳黄经,其关系大意相同,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少数农历年份没有立春节气,民间称为“无春年”。例如2016农历猴年就是“无春年”,全年没有立春之日,当年的第一个节气是雨水,而雨水前面的立春日则在春节前、即2015年的腊月二十六。其实,这是农历年长度有的年份短于回归年、有的年份长于回归年的缘故。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2天,这就是相邻两个立春节气之间的时间间隔。公历年平均长度是365.2425天,与回归年相差无几,所以立春在公历年中的日期基本固定,而农历年情况就不一样了,农历无闰月的年份为353至355天,比回归年少11天左右;有闰月的年份为383天至385天,比回归年多19天左右。于是立春在农历年中的位置呈现出四种情况:或在年初,或在年末,或年初年末两头春,或全年无立春。无论立春在年初还是年末,它所表现的气象特征和物候特征基本都是一样的,它所引领的春姑娘都是紧随其后的。一些人认为“无春年”是“寡妇年”,不宜嫁娶,这毫无科学根据,不可相信。你如果有了心上人,何时结婚岂能被某个节气制约乎?

 我们的先辈勤劳智慧,富于创造。他们通过长期的劳动实践和观察研究,以科学方法观测制定的二十四节气,有着极其丰厚的内涵,对于认识自然规律,规划农耕生产,指导日常生活,修以身心与养生等等,都具有重大意义。用今天的话说,它为我国独有,我们的先辈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因此,我们为这一传统文化深感自豪。

这里单说立春,就有赏不尽的意趣。

立春之“立”,古籍《群芳谱》的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即立春到立夏为春季,立夏到立秋为夏季,立秋到立冬为秋季,立冬到立春为冬季。

因是“春气始建”,立春时节的气温、日照、降水开始趋于上升和增多,但这时还没有“出九”,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这还仅仅是春天的前奏,即天文概念上的春天;而真正进入气象上的春天,还尚待时日。最近的气象预报显示,立春前后,我国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多在零下15至20度左右,一些地方大雪纷飞,水面冰冻,华南以北各地基本仍处于冬天景象。当然,天文上春已立,春姑娘必将乘着缓缓上升的阳气,款步而来,重回人间。

先辈们制定的农历节气,主要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温为参

照。而我国地域辽阔,地形与气候多样,东西南北温差巨大,故节气的实际气象并不一致,物候特征各有差异。但是,自秦代以来,全国都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古训成为全民的共识并延续至今。对此,当代诗人左河水曾有《立春》诗云: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

    在我的湖北省大悟县家乡,过去的农民们对农历节气极其敏感和重视。例如立春,正置春节前后,吃年饭的饭桌上,他们有的就会提起这个节气,一家人议论起节后的生计,一家之主甚至对新春的生产与生活作出安排。虽然立春时节的天气依然寒冷,但田野间已经不乏劳作的农民,他们或者为越冬作物施肥,或者开始被称为“薅麦子”的春锄,或者用干牛粪“秋秧田”(方言,熏秧田),或者整修田沟地边……

节气是一个时间点,两个节气之间为一个时间段。立春节点后的十五天,我国古人以每五天为一段,将其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一候“东风解冻”。这里说的是立春后之五日,东风送暖,大地回春,土壤开始解冻。这里的“东风”,是一个代名词,泛指带着阳气的温和之风,祥和之气。王安石的名句“春风送暖入屠苏”,写的是春节气氛,但此“春风”也正是立春的“东风”。此时说东风“解冻”,在仍处冬季状态的地区虽显过早,但无疑也是一种象征与趋势,表的是阳气的回升。据说曾有古人在地上挖一个坑,将羽毛放入坑内,以羽毛从坑内升起,观察到立春节气的到来。大地上的冬天景象可能让我们看不到立春的迹象,但如果挖开土层,你就会发现草根端芽或多或少的萌发。

二候“蜇虫始振”。蛰,藏也;振,动也。这里说是又五日后,蛰居冬眠的虫类感受到大地回升的阳气,慢慢在洞中苏醒。当然,蜇虫的苏醒“始振”,也不可一概而论,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蜇虫,对气候的反映存在着差异,起始反映更不仅仅限于那五日。南方的蜇虫已经出洞生活了,北方的蜇虫此时还困眠在冻土层的下面。

三候“鱼陟负冰”。陟(zhi),登高,上升。古人解释说:“鱼当盛寒伏水底而遂暖,至正月阳气至,则上游而近冰,故曰负。”这一候的大意是,再过五日,水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儿上到水面游动,那些还有没完全融化的小冰块,好像被鱼儿背负着似的漂在水面。

总之,无论昆虫,还是动物,都能感知季节的转换,时到立春,都有或早或晚的本能反映。例如,我们小区有几只流浪猫,连日来每夜就有母猫大声嚎叫,随后出现母猫与雄猫的打斗撕咬声。据此就可以断定,立春节气到了。早年生活在乡村,母猫都会在立春前后发情而夜嚎,农民将其称为“猫叫春”,并用“猫叫春”比喻男女私情。昆虫、动物、植物、人类,都有各自的“应季反映”。

立春,正可谓一年一度的“律回”,过了立春,阳和起蛰,品物皆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四季航起。

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从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都有一系列的纪念与庆祝活动。

早在3000年前的周朝,朝廷迎接立春的仪式就非常隆重。立春前三日,天子沐浴更衣,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举行祭日大典,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表示国家最高统治者对农耕的重视。据说掌管植物(庄稼)生命的句芒神(亦称春神)居住在东方,所以要到京城东郊拜神迎春。天子还要下田亲耕,为民示范。对此,《礼记》曾记载,天子的这种祭祀和亲耕当时被称为“耕礼”或“耒礼”(耒lei,古代耕犁农具),是十分神圣和重大的国典。据说在周代,天子亲耕的田地是“千亩”,后来可能是怕累着了皇帝,才将皇帝亲耕面积变成了“一亩三分地”。我们今天常说的口头禅“一亩三分地”,大概也起缘于此。

这种祭日迎春庆典,各朝代一直继承延续着,成为立春习俗之一。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两朝,先后颁布诏令,告示全国:天子“亲耕为天下先”,所收获的粮食用于祭祀,供应宗庙,多余的集存在“精田仓”(官仓)以备用。此后,历代皇帝都遵循着这种规矩,只是在亲耕的时间上小有差异。

到了宋代,朝廷的迎春活动从郊外进入宫廷,更便于皇帝与群臣参与。宋代的《梦粱录》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不仅群臣向皇帝贺春,官吏之间也互拜贺春。

明清两代,这种迎春仪式更是得到皇帝的重视,并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每年立春日,皇帝都亲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并亲自扶犁耕地。清朝顺治、康熙两帝曾先后下诏,定立春日必行“耕藉礼”,把皇帝亲耕作为法律固定下来。明代皇帝亲耕,是右手扶犁,左手执鞭,往返犁地四趟;清代改为往返犁地三趟,名曰“三推三返”,亦说“九推九返”。王公大臣们先是站在一旁观耕,而后也要脱袍耕地,最少要耕到“九推九返”。各地传统木犁的铧头和毕镀(亦称犁面、犁镜),大小宽窄略有差别,“三推三返”一般可翻犁土地四尺宽左右,“九推九返”则可犁地一丈多(约4米)宽左右。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幅“皇帝耕田图”,图中春风和煦,阳光灿烂,皇帝正扶犁耕田,前边一位老农牵牛,后边有大臣撒种,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颇有农耕气息的画面上,配有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光看这幅图画,浪漫之极,一派农耕景象,实际上也确有其事。稍微勤快一点的皇帝,每年都要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躬耕一番,以给天下官吏和百姓一个重视农耕的榜样。这里需要较真一下:在北京等北方地区,立春前后犁地可以,往地里下种子却为时尚早。这虽然有一点“作秀”的成份,但起码展现了一种亲农的姿态,远比那种对农耕农业不闻不问的态度强得多。

皇帝带了头,各级地方官员上行下效,各府、州、县也都要在当地修建农坛,设专耕田地,每年立春之日,由最高行政长官率领当地官吏及农夫代表前往祭祀,按照九卿耕种的条例,亲自扶犁耕地,最后由农夫将地全部耕完,其仪式非常隆重。

我们阅读史料,不难发现,确有不少古代官员深谙“一年之计在于春”的道理。他们不仅身体力行,亲耕务农,劝民农桑,立春时节还深入乡村与农家,访贫问苦,调查研究,察看农事,问政于民,而且其行事做法比贯于前呼后拥的当代人低调得多。

例如,撰写过勤政名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的清代知县高以永,康熙年间调任河南内乡县。当时战乱刚过,百姓背井离乡,田地荒芜,经济萧条,高以永就在立春前后,利用春节“封印”之机,到民间微服私访,寻求农耕发展之策,以解百姓之忧,并率以廉政与勤政,从而稳定了民心,使农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立春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气,人们从祭祀、礼仪,到农事、生活,形成了许多传统习俗,例如鞭春牛、送春牛、咬春、吃春饼、修农具、送春贴、贴春画、行冠礼、剪花彩、立春幡、戴春胜、搭燕窝,等等。

“打春牛”(亦称鞭春牛),就是一个古老的立春习俗。为了表达对农耕的重视,千百年来,我国从官府到民间,一直延续着立春打春牛的习俗。打春牛除了祈福,期待五谷丰登,也有劝农促耕的意思。宋代编撰的《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由天子主祭祀,鞭牛以示农耕。”后世历代统治者,立春这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引春牛而击之。

这春牛多用竹木扎制,泥巴糊成,外涂色彩,上绘节气时辰图案,内置五谷,以鞭击打。春牛打破,五谷流出后,作为礼物分与民众。据南宋《武林旧事》所记,为了庆贺立春,临安(今杭州)府不仅向朝廷进献大春牛,置于殿庭,而且制做数十个小春牛,分送各个殿阁,以供百官及宫人鞭嬉贺春。

在有些地方,冬至日就取土和泥,制做春牛,立春日由知县主持,与农民代表一同执鞭打春牛,并且边打边呼“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等吉祥口彩。打春牛时,民众携男带女、扶老携幼,争相前往观看,十分热闹。据我的记忆,过去的年画中,很多都刻印着春牛,或牧或耕,反映着牛与农事的密切关系,更反映着耕牛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为将迎春活动推向深入,有的地方花样翻新以闹春。例如,立春前一日,官府派人向民众“报春”,送春牛帖子和立春帖子,劝农促耕。也有受官府指派的民间艺人,顶冠饰带,扮作“春官”,走街串村,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人们见其要作揖礼谒,以视敬重。他们或者挨家挨户报春,送上刻印有二十四节气和驱牛耕地的“春牛图”及“迎春帖”,或者前往田间敲锣打鼓,唱诵迎春的颂词。这些活动,其意都在提醒人们增强节气意识,抓紧务农,莫误春时。

与“打春牛”和“报春”相对应的,“迎春”是另一意义相近的立春习俗。古人把农事叫作春事,“春事既起,丁壮就功”,农忙称作春忙,劳力即是丁壮。立春事起,必先迎春。典籍记载,此俗在东汉逐渐完备,后世更是将其列入祀典,各级官府均隆重举行迎春典礼,其宗旨为劝农务耕,示人珍惜韶光。立春前一日,民间与地方官衙也会搭春棚,插彩旗,设春官,出仪仗,立春日辰时即行迎春庆典,随即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官仪与民众一起游春,相交呼唱“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之语,气氛极其热烈。

“立春新戏岁,最先理农器。”陆游的诗句,为我们保留了一条鲜活的历史信息,说明远在宋代,立春整修“农器”(农具)就是一项重要的民间习俗。作为农耕社会,农具是重要的生产资料,立春时节不仅要“最先理农器”,还要把农具拿到田间试用。

曾经的家乡农村,每到立春前后,家家户户都要逐一检查闲置了数月乃至大半年的犁、耙、耖、锄以及水车等农具。需要修理的,自己动手或请人修理;无法修理和缺少的,抓紧备料打制;需要铸接翻新的犁铧、毕镀、铁锄、耙钉之类,送到镇上的铁匠铺回炉加工。那时的绝大多数农民,都会修理一般农具,甚至会打制新农具。技术难度大的,才请木匠师傅。在后来的生产队里,因为集体力量中有着各类“把式”能手,修理和打制一般农具更不在话下。在此时节,农村还没有进入春耕大忙,但农村木匠却因此忙得不亦乐乎。年年如此,习俗就成了习惯。

 新房挂匾,也曾是一些地方的立春习俗。旧时,中国乡村建起了新房,特别是大户人家、富裕人家建起的豪宅府第,往往都要请当地名人或书法高手题写匾额(也有赠送的匾额),并选立春之日举行挂匾仪式,同时以酒宴酬谢工匠和亲朋好友,宣告新房正式竣工落成。挂匾时,鞭炮齐鸣,鼓乐喧天,亲友乡邻齐声祝贺,那种热闹不亚于娶亲大喜。

在当代人的眼里,传统的中国乡村可能是与贫穷落后联系在一起的地方,然而无论是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还是在乡村耆旧(耆qi,老年人)的心中,曾经的乡村,更多的是温情、诗意与祥和。我们只要从安徽、浙江、山西、江西等省那些幸存的古村老宅前走过,就能看到许多残留的“耕读传家”“养德修身”“地接芳邻”“稼穑为宝”“惟善德馨”“德勤怡安”之类的匾额题字或门楣题字。从这些连今天的大学生都不能完全理解的古典语汇中,我们感受到了村落中曾经飘荡着的诗雅风韵和那背后深藏着的意蕴。这里没有豪言壮语,却充溢着内在的道德修束,呈现着一种人文内涵的春意。立春挂匾,正合人愿天时。

我们再看看现今随处可见的、用现工艺技术制作出的“福星高照”“鹏程万里”“家兴财旺”“富贵盈门”之类的门头匾额,虽然貌似延续了传统形式,却没有了传统的风雅和精神。如果从读书人的数量来说,当代中国农村绝对是古代农村的几十倍,然而却失掉了传统文化中的典雅,失去了传统农民的道德坚守与精神追求,因而这些现今匾额不仅显得俗浅,也缺乏精神上的阳气,难与春同,当然立春挂匾的风俗也都淡出了。

立春幡、剪春胜,是起于汉、唐,盛于宋、元的立春习俗,既被贵族青睐,也受民间喜爱。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汉宫春.立春日》词曰:“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欧阳修的《春日帖子》中也有“共喜钗头燕归来”之句。所谓春幡、春胜,就是剪裁制做的代表凤尾的幡条以及春燕、春鸡、春花、春柳等手工。按当时风俗,立春之日,宫中及民间女子都喜欢用彩绢彩纸剪出精巧的小幡和春燕之类,戴在头上,装饰鬓发,或者挂在庭院的花枝、树枝下面,以示迎春,避邪求吉,寄予美好的祈愿。在南宋都城临安,立春这天,女子们都喜欢用彩绢彩线做成紫燕黄蝶之类的春幡、春胜,用以赠送亲朋。在客家地区,立春时节除了女子戴春胜,男孩也都戴春幡于手臂,作为立春的标志。

从这些春幡春胜上,可以看出古人对燕子这一益鸟的尊重和喜爱。千百年来,在民间诸多传统善俗中,“搭燕窝”就是一种立春善俗。秋去南方越冬,春回北方繁殖,国人称其为春燕,视为报春的使者,幸福吉祥的象征。自唐代起,每年立春日,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同时都要在正房堂屋的檩条下或者房檐下钉上一块木板,或编上一个托垫,供燕子衔泥搭窝使用。有的人还会在旁边写上“春燕来朝”之语,表示欢迎之意。“不吃你家谷子,只在你家抱一窝儿子,为你的庄稼捉尽虫子”,曾经的广大乡村,无论贫富人家,无论大人小孩,都喜欢燕子来家落户,“立春搭燕窝”的习俗一直流行不辍。

立春民俗,历来丰富,还有很多,诸如:起于唐代的蹴鞠,踢鞠以为戏;盛行于唐的走马,骑马游春为乐;宋代的春台戏,儿童早起“卖春困”;流行于陕西等地的“吊春穗”,各色布绺编成“麦穗”吊挂在小孩和牲口身上,藉以祝福五谷丰收;起于周代,延续至当代的春社,曾是华南、中原、华北及西北等地春祭土地神,结社表演,宣示农耕的重要民俗,故早有唐代诗人王驾的《社日》之句:“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既反映了立春节气本身的意义,也反映了立春与农耕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人们对立春节气的重视。

在立春食俗方面,全国各地民众也都十分重视“顺节而食”,吃一些既有寓意又合时令的食物,例如吃春饼,吃春卷,集采时令蔬菜制做有益健康的“春盘”。在华东、中南等地区,立春时要吃“迎春饺子”和“打春面”。在华北地区及北京,立春时家家户户都要做春饼,吃春饼,春饼做好后,还要送给街坊四邻,大家共同“咬春”,对春天寄予美好的愿望。

节气文化成为我们的精神信仰,节气(时令)物候已融入到我们的血液遗传之中。在选择食材上,我们应该多吃本地产的粮食和蔬菜,多吃本季节的应季蔬菜,不吃或少吃反季节蔬菜。例如,散发之季吃收敛季节的蔬菜,或者收敛季节吃散发季节的蔬菜,都属于“逆时而食”,有违身体的自然属性。

在中国的节气文化中,节气养生也占有重要一席。春天到来,大地回阳,万物复苏,人体血气也在迎春而动。从立春开始,人体从冬季“沉”与“藏”的状态,开始转向春季“升”与“发”的状态。这升发的,是自然界阳气对人体的作用,也是人体自身阳气的回升。它好比一棵树,在阳光照耀和雨水滋润之下,春天开始枝条发芽,经过夏季的繁茂,秋季的掉落,冬季的枯萎,成为一个轮回。这个过程,是阳气由升而浮而降而沉的过程。按照节气说,冬季的冬至日,阳气降到最低,从立春这天开始,阳气又逐渐升起。但在立春之前,阳气都没有破土而出,到了立春,阳气才升出地面,人体一个新的阶段也开始了。

阳气上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立春时节,尚未出“九”,全国大部分地区仍处冬季气温,故不可欣然于阳气初步带来的活力,过分挥霍。因为立春时的阳气,还不足以支撑太大的消耗。这时的阳气是“嫩阳”,如同才出土的小幼苗,禁不起大折腾。所以不论饮食、作息、运动,还是“七情”与“六欲,都要注意节制。

特别是民间称作的“内春”,即立春于春节之前的,人们的身体和情绪对即将到来的春节,都是一场考验,都是过年如“过关”。因为在传统习惯中,吃喝总是国人不变的年俗主题。团圆饭、家宴、亲友宴、同学宴,宴宴都是肥厚之餐。北方人的饺子、南方人的汤圆,红烧肉、烧肘子、烧蹄膀、炖五花、四喜丸、米粉肉,数日一路肥吃肥喝下来,人体就要报警了。另外,不论是家人相聚,还是朋友相聚,总要喝几杯酒,难免也会过量。如果逞了一时之快,刚刚复苏的阳气,便被酒肉一拍,又回到“土层”之下,蛰伏而难升,身体势必受到伤害。正所谓“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酒肉再好,情意再浓,吃喝也不可过度。

说过饮食说情绪,立春之时亦要讲究。我们常常看到,春节期间打牌消遣,平时很温和的人,却变得非常激动,甚至急躁。我的一位邻人,喜欢打扑克,本是应有修养的机关干部,但同班者如果出错了牌,或者出牌不顺,他就暴跳如雷,极尽埋怨,能把人呛死,既弄得别人心情不爽,自己也阳气受损。果然,年岁并不老,就血压失常,心血管也被迫放进了支架。

按照中医观点,春天肝火易旺。以五行对应五脏,结合四时,则肝属木,对应春季。在刚刚过去的冬季,所对应的是属水的肾脏,冬季对肾脏需要特别保养。在春天里,肝脏亦需特别保护。我们在这个易怒易躁的季节,非重大原则问题,凡事不必太较真,从情绪调整上要注意放松心情。放纵自己的怒气和急躁,容易自我伤害身体气血。

当然,养生也不可迷信于一端,既要符合总体规律,也要根据自身实际。在这立春之际,有的人阳气升发的快,有的人则升发的慢,所以调养还是要因人而异。但总体而言,要培养阳气,注意护肝,节制饮食,注意休息,适度运动。这里需要特别提醒一句,现在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每天玩手机、看手机成瘾,时间过多过长,既浪费时间又伤眼损腰,而伤眼睛就势必牵连着伤肝,伤肝就牵连着伤胆。

古人言道,“春三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赏春观物,又道是“万岭千山百里云,十花九树八成荫,七家六五四双燕,三桃二李一片春”。让我们慢慢地、舒缓地,用轻松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感受春天的美妙。

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立春,又一个“律回”,农人们也站在一个新的耕种之年的起点上,开始谋划周而复始的生计。“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迟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全国各地的农谚,虽然说法各异,却表达了曾经的中国农民不辞辛劳、乐于躬耕的传统美德,也反映了他们抓节气、惜农时的勤劳与智慧。今日农村已非昔日农村,今日农民已非昔日农民,今日农村官员已非昔日农村干部,今日农村凋落之貌更难比往日景象,但祖辈农民留下的热爱土地、热心农耕、勤劳俭朴、善于谋划的那种精神与智慧,却是永不过时的宝贵财富,需要记取和传承。

立春,春气始建,我们每个人,亦当以立为春,春气始建矣。

                                          (2016年2月4日写,2017年3月1日修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