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为我的新书写序言

标签:
女儿新书序言曾经的乡土 |
分类: 生活琐记 |
几年前写了一本书《曾经的乡土——讲给女儿的那过去的事情》,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载体,如实记录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乡情民俗、农耕生态、乡土文化等,描述了当时中国农民在宏观历史中的微观状态,意在还原那时一个真实的中国农村和农民生活,是一部自己的“草根史记”。书写给自己看的,没有打算出版,只印了几十本供自己和亲属们阅读。直至去年底,才提供给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今年2月出版。女儿很热心,还为老爸的这本书写了序言,全文如下:
听爸爸讲那过去的事情
我是一个在城市出生、城市长大的孩子,却自认为身上有一些难能可贵的乡土气息。相比于对农村完全陌生或者鄙视的城市同学,我对农村生活不仅略知一二、充满感情,而且长大后几次去农村(回爸爸、妈妈、先生的老家),都能很愉快地适应那里的环境和生活习惯,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娇气和嫌弃。对于自己这种农民和农村背景,我内心充满一种骄傲和自豪,觉得自己拥有更多同龄人所没有的家族历史、阅历听闻。而这一切,主要得益于父母对我讲述的人生经历及其潜移默化的影响。
打开童年想象的大门
小时候,最爱让爸爸给我讲“老家的事儿”。记得家里每次停电,我都会坐在爸爸的腿上,搂着他的脖子,和妈妈一起在黑暗中津津有味地听他讲老家生活的小故事、小段子。那时候,爸爸只是给我挑一些故事性强、又有趣的经历讲,我记得最清楚的,诸如爸爸砍柴回来被水牛挤下了田埂、邻家大娘的脸被狼撕咬后留下一个月牙形的疤痕、爸爸的放牛伙伴去偷桃弄了一身刺痒的桃毛等等异闻趣事。这些在城市生活中绝无可能经历和目睹的事情,激发着我的好奇和兴趣,在我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并完全凭想象绘制出一副副生动的画面留存于脑海。乃至于今天说起这些事儿,眼前浮现出的还是小时候想象中的那些画面。正是在爸爸零零碎碎的讲述中,自己心中逐步建立起一个对农村大自然、农村生活、农村风土民俗的多面印象。
这是一份别人没有的启蒙教育。对于只听过童话故事的其他同学和小朋友,我有一种别样的自豪,有时也会炫耀地在他们面前复述,令他们听得很是新鲜和羡慕。多年后,当爸爸退休在家,在我的建议下有意写这本金色的记忆时,第一件事就是由我启动这个项目。我写整体策划,进行素材分类,供爸爸参考。这时我发现,爸爸讲的那些故事,虽然年代远去,却印象深刻,点点滴滴,全在脑海。
乡土中国的百科记录
小时候听到的,只是爸爸刻意从生活中挑出的部分趣事。而随着对爸爸整理出的素材、写出的初稿的不断阅览,我才更全面地了解了那个时代、那些人们、那段历史、那种生活,以及记录那些内容的深远意义。那些“过去的事儿”、“老家的事儿”,现在看来不仅是有趣的,而且是苦难的;我看到的不再只是片段的小故事,而是一副宏观的历史画卷。
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制国家,农业形态下的宗法社会、亲缘关系构成了几千年来人民生活的内涵和文化基础。而自从西方工业化浪潮席卷中国后的短短百年来,这种生活形态在快速地改变,甚至萎缩。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存续悠久的农村生活图景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疏远和失去了这种生活,也就自然疏远和失去了这种生活所孕育并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体系,也就疏远了农耕生活和农耕文化带给人们的那种特有韵味及其幸福感。
虽然今天的传媒手段十分发达,但未必能够为后人记载和还原一个乡土中国曾经的真实面貌。历史是人写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并有权成为历史的记录者和讲述者。官方和权威机构的任何史料只有加上众多点点滴滴的民间书写、草根史记,才能真正丰富和完善对历史影像的真实记载。
一代大师季羡林曾经写过《我的心是一面镜子》,其实每个经历丰富的老人的心都是如此。爸爸这部单纯、本色、并无多少花哨形式和尖锐价值观的回忆著作也可作为一面镜子。它虽然描写的只是作者个人的童年和家乡,却代表了中国广大的、最普遍的农业社会形态,折射了曾经(建国初期)的时代风貌和人的精神面貌。它抢救性地记录保存了珍贵的“原生态”历史资料,读来可以推动对中国几千年传统农耕文明的回顾,以及对今日社会形态的反思。
爸爸写下的这本40多万字的书稿,内容生动详尽,满含故乡的深情。在按时间顺序描述自己成长经历的同时,又周到地涵盖了农村生活的人、事、物、情、景、俗。所涉及的民风民俗、农耕诸事无不详加介绍;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大小史料、人文景点,无不真切翔实。这本不称回忆录的回忆性著作,以点带面,堪称农村生活的小百科全书。仅就其资料性来说,对于开发乡村里的旅游事业、展示那里的旅游资源,都是极有参考价值的。其中的一些内容,在农村人看来也许平凡无奇、司空见惯,但很多普遍而典型的东西未必有人如此完整地予以记录。我希望有一天,由我给孩子和后人转述中国传统的农村生活时,没有直接经历过这种生活的我,能够继续以这本书作为重要依据和教材。
源源不断的人生启迪
爸爸的书稿即将写完、我撰写本篇序言的时候,自己还有一个多月就要当妈妈了。在很大程度上,我是为了爸爸这辈人的子孙后代着想,才建议他写作此书的。爸爸作为一个老文字工作者,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观察者、感知者和讲述者,这些宝贵的经历和见闻如果不由他好好地写下来,他的人生体验和文字表达能力就白白浪费了。我想,将来的孩子们看看这本书,对中国农村的往事多少知道一些,了解一下那些过去的生活、过去的时代,也是一种知识上的扩展。作为第一读者,在阅读每一章文稿的过程中,我都一次次首先受到了教育和启发。
第一,关于苦难。在爸爸的书稿里,我看到生活里有很多必须承受的艰难。在曾经的那个时代和环境下,谁都觉得它理所当然,没有什么了不得。冷一点就冻着,累一点就挺着,饿一点就忍着,为了生存,熬过去就行。而今天,我们稍微吃点苦就会觉得委屈和不完美,生出无穷的不满和抱怨,彷佛受了多大伤害似的,不能坦然接受。现在,我就能将它当作生活的常态,平和地对待。
第二,关于伦理。曾经的中国农村,有一种朴素的传统伦理观念。例如,爸爸大量描写了农村主妇们的辛劳,她们为了操持家庭、照顾家人,干更多的活,吃更少的饭,却毫无怨言、任劳任怨。这虽然存在有男女地位不平等的封建残留,但也让我体会到妇女在家庭角色分工上的某些必然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只有奉献和自我牺牲才能换来家庭的和谐美满。又如,爸爸写到了很多农村中父母、兄弟、亲朋、邻里之间的孝悌、友爱、道德情操。现在的启蒙教育也很重视让孩子从小学习《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但这些由爸爸讲述的来自生活的亲身经历和第一手资料,应该更能潜移默化地被领会和接受。让今天的孩子读读这本书,肯定会大受教益。
第三,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广阔的天地空间点缀着小小的渔樵耕读,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感。农事曾经是人们在自然中生活的主要内容,辛劳却充满着诗意。农事也曾经是历代皇帝亲抓的立国大事,可今天的很多人却对它不再热情、不再熟悉了。城里人不务农,农村里坚持土地耕种的人也越来越少,仅有的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又讲不出他们眼中这种平凡生活及其美妙动人之处。而在爸爸的书稿中,我却充分欣赏到了未被工业化改造之前,那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循环往复的农事中蕴藏的美感和味道。
在本书后面的“附章”里,爸爸还撰写了十几章对军旅生活的回忆。同样,这些文字不但有趣,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背景,反映了一个农村青年在部队生活环境里的成长风采,读来同样可以咀嚼出美感和励志前行的韵味。
我感到,不论时代如何演变,社会如何发展,这些生活的感悟总是有用的,珍贵的。我甚至已经开始想象每天为宝宝念外公的书的情景。这本书无论于我,还是于将来的孩子,都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
作家曹文轩曾在小说序言中写道,因出生于江苏盐城,从小临水而居,故其全部的文字都因水而生。每次写作时只要想到那些波光粼粼的大河和湿润的雨,就会有无穷无尽的灵感。由此可见,故乡和童年生活对一个人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有的文学家认为,一个作家的成功,18岁以前的生活与记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喜爱文学的爸爸也曾说过这样的话,而且18岁以前的生活记忆对他后来的文字写作的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一个人爱祖国,首先来自于爱家乡,爱家乡的山山水水,爱家乡世代相继的生活氛围。在家乡故土的自然环境里成长,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这不仅是美育、德育,也是人性情感的教育。我非常羡慕爸爸的成长环境和人生经历,觉得城里孩子缺乏这种环境和经历是一种缺失。
我感觉爸爸写作此书的过程,彷佛是在追忆往昔中经历了一场愉快而充实的心灵之旅。这比他写作惯常的新闻和杂文更为轻松和快乐,因而笔下的文字朴实秀丽,内容丰富详尽,感情真实饱满。它让我更加了解了我的爸爸。衷心祝愿爸爸在坚持不懈的写作中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度过更加坦然从容的晚年!
2009年11月28日.北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