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山区农村的孩子,想象着大山外面的世界,无不怀着最美妙的憧憬。
他们的憧憬,说来简单,但要真正实现却并非易事。都是些什么憧憬呢?
有记者问他们:你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孩子们齐声回答:想去北京。
记者又问:去北京最想做什么?
有的孩子说,想去看看天安门。而更多的孩子说:想去看升国旗。
这样的提问和这样的回答,在电视里、在报纸上无数次地出现过。
可是在某贫困农村,另一个孩子的回答却完全出乎记者的意料。
这是一个守着羊群、正专心放羊的男孩。他衣服破旧,赤着双脚。
记者问他:如果有外出的机会,你最想上哪儿?
男孩马上回答说:最想上北京。这是广大乡村孩子共有的愿望。
于是,记者点点头,继续问道:你去北京想干什么?
男孩指指羊群,不加思索地说:去北京放羊。
记者大吃一惊,皱皱眉头,不解地问:怎么说去北京放羊呢?
男孩抓抓头,小声道:听说北京很大,还有人种草,连路边都是草,肯定好放羊。
…………
这不是瞎编的故事,它源自报纸上一篇长篇文章中的一个小信息。
这个男孩,应该是一个真正的牧童,一个连小学生的见识也不如的牧童。
博主本人跟他这么大的时候,也是一个牧童,没有羊,只放牛,兼顾砍柴。
那时我也衣服破旧,没有鞋穿,但那是数十年前的事情,整个国家都一穷二白。
而这个男孩的现在,是在中央早已宣布“全国人民已经整体达到小康水平”的今天。
所以,他的“答记者问”振聋发聩,深藏着、或叫蕴含着深刻的背后隐情。
我极其敬佩为中华民族发明了汉字的祖先,为我们造出了一个极有欣赏价值的“牧”字。
祖先造出这个“牧”字时,特意在代表牲畜的“牛”字的右边,使用了“文”字偏旁。
你现在就将这个“牧”字放在眼前,仔细加以端详。(请马上试试看)
你一定会觉得这个字儒雅而好看,会觉得“文” 字偏旁的深奥和神秘。
那位男孩的“答记者问”,就像这个“牧”字的偏旁,别具意味,胜过万言之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