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识相恋而未结婚的男女,彼此常将对方指称为“对象”。既如此,别人一声“对象”,我怎么就蒙了呢?嘿,请您往下看,也希望您看了有所感悟。
山东济南的罗兄来电话说,四处人满为患的“黄金周”已过,你来一趟吧,我陪你再去青岛玩玩。我不想给他添麻烦,谢绝了,但他提起的青岛却使我想起那声“对象”。
早几年欲往青岛采访,在青岛某公安机关工作的一位女性朋友听说后,来电对我说,咱们多年没见了,挺想念啊,你到青岛后一定要跟我联系,我去看你。最后,她将她家里的电话号码告诉了我。这位女性朋友原来居住和工作在中原某著名古都,结婚后携夫君调到了向往已久的海滨城市青岛。这位美女啊,现在该是什么样子?
在青岛采访完毕,稿子也发回编辑部,便利用空闲时间按她留给我的电话号码打去电话。电话通了,一个操着青岛口音的男人问我找谁,我说我找某某某同志,请问您是哪位?对方复问了一遍,我也复答了一次,对方有点不太客气地告诉说:“我是某某某的对象!”
嗡地一声,我脑子蒙了:什么,什么?某某某的对象?随即,我迅速地思索了一下:按说,我这位美女朋友的独生儿子都该上中学了,难道她已经离婚又找了对象?难说啊,美女总有美坯子,如果风韵犹存,青岛又是一个养颜且开放的地方,谁敢说她不会发生婚变呢?可我又想,她如果真是这样,就该在上次的电话里告诉我一下吧?于是,我心有不甘地又问:请问某某某她在家吗?对方没问我是谁,只是冷冷地回答:“我对象在单位值班了。”
又是一声“对象”,看来他与她是“对象”无疑了。我甚感无趣,没有继续联系的任何情绪,当即离开了青岛。但我仍是一头雾水:这美女朋友明明有家室,又没声明离婚,怎么就有了个“对象”?是情人?是“准对象”?直到两年后的又一次因事到青岛,终于见面的这位美女朋友才告诉我:青岛当地的叫法,“对象”就是自己的爱人。
我的天!真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青岛竟有这么个怪怪的风俗!将妻子或丈夫称为“对象”,那么真正的对象该怎么称呼?我知道,这朋友的丈夫是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现在怎么能用浓重的青岛口音把老婆说成“对象”?这真乃“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见《荀子.儒放》)虽是积习而如此,也不能变得这么快、这么彻底,而且不问客是何人、客来何方,就死铆个“对象”二字,似乎神圣不可侵犯!
当然,这也说明自己孤陋寡闻。中国地域辽阔,自己怎么就想不到对象之外的“对象”?东北人说“人”为“淫”,自然不能听“淫”即“人”。唐代诗人王维当年路经河南,写过一首《早入荥阳界》,内云:因人见风俗,入境闻方言。自己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总要有一个风俗意识,要了解并适应当地的方言。因为中国语言这个东西,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交流对象,运用起来大有讲究,甚至蕴涵着无穷的奥妙。仅就“对象”二字来说,也不只是专指男女对象而言,而是有着“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人或事物”这样宽泛的含义。
所以,那次听“对象”而发蒙,纯属一个误会。但误会之外我隐约感到,男人给美女当老公,大概挺累的。美女老婆如果心疼老公,你交异性朋友的时候,最好背着点老公,让异性朋友直接跟你联系。这样,大家方便,老公也清静不累。
另外,“对象”之误之后,我还产生了一点疑惑。美女朋友曾是部队文工团的一支花儿,她老公曾是她的部队战友。既如此,夫妻基础固若金汤,无论如何不应该给我留下上述感觉。我虽然不曾见过她老公,但相信他起码是个有“郎才”条件的人,可怎么就那么冰冷而僵硬地学着青岛的说法,一声“对象”就打发了我这个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