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奇石概念基本内涵及定义辨析(载《赏石》2021年第2期)

(2022-04-15 07:09:38)
标签:

文化

分类: 奇石思考感悟

奇石概念基本内涵及定义辨析

曹文庆 (河南中原油田)

 

人们喜爱奇石、谈论奇石、赏玩奇石,对奇石概念基本内涵和定义有清楚的认识属于基础。否则,岂不连自己在喜爱、谈论、赏玩什么都存疑?但­有些可惜,该基础还真是很含混,甚至存在错谬。本文将尝试廓清更正。

一、奇石概念的形成

奇石一词,据说最早出自南朝人萧子显著《南齐书》之《列传第二·文惠太子》。上面记述:文惠太子“开拓玄圃园,与台城北堑等,其中楼观塔宇,多聚奇石,妙极山水。”距今已有1500年左右。自此开始,被人们大量使用,至今不衰……各地有众多用奇石命名的专业市场、店铺,以及大量出现的或讨论或直接用奇石命名的专业书刊、文章包括网站、自媒体等,就是证据。奇石概念基本内涵及定义辨析(载《赏石》2021年第2期)

《南齐书》之《列传第二 文惠太子》页面(中华书局,1972年1月第1版)

不过要注意,奇石一词尽管使用很广泛,却至今未被包括《辞海》等在内的大型工具书收录。反倒在使用中,被人们创造性地增加了很多别称,如怪石、巧石、供石、案石、玩石、趣石、丑石、雅石、美石、禅石等。近些年还出现了新称谓观赏石。但万变不离其宗,人们使用更多的还是相对原始名字奇石。对于新称谓观赏石,人们也基本认为是扩大奇石外延的叫法,并非替代,实际也替代不了。

奇石一词生命力很强大,一直在沿用,众多别称也被统一到了奇石称呼中,足以说明奇石一词是在代表一类事物,能反映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可以与其它事物相区分,与逻辑学要求的概念特征吻合。因此,奇石作为一个概念的存在已经是客观事实,且经过了时间检验,堪称公认。

二、奇石概念的内涵

凡概念都有内涵,即能反映该概念所指对象的本质属性。人们判断或区分一个对象是或不是该概念所指事物,全凭该概念的内涵。奇石概念的内涵,则也就理所当然是人们给所面对对象是或不是奇石做判断的依据。

内涵之一,需要被人拣、找或者说发现。《列传第二·文惠太子》中的记述很真切,是文惠太子在所修建的园子中放了很多奇石。这些奇石显然不是修建园子时已原本在园子内,而需要从别处采集。既然从别处采集就离不开寻觅,实际就是现在常说的拣、找或者说发现。而要让拣、找或者说发现成为事实,就必须主体与客体俱备,前者是人,后者则是奇石,即奇石是需要被人拣、找或者说发现的。抛开人的拣、找或者说发现谈奇石如缘木求鱼!除非有谁能说出没有经人拣、找或者说发现的奇石是啥样!一句话,人的拣、找或者说发现对奇石不可或缺。加之,人是该行为主体,奇石乃客体,因而也意味着奇石是需要被人拣、找或者说发现的。

内涵之二,保持自然石外表。《列传第二·文惠太子》中无奇石的具体描绘,文中园子也已经不可考。但由之后的古人所修建园子目前还能见到不少,很多地方都有,这些园子内都或多或少保存着奇石,尽管没法证明它们一定属于《列传第二·文惠太子》中说的奇石,但认为它们大体就是应该不错。由于它们大多属硬度较低的太湖石或类太湖石,采集搬运中易受损伤,使得不少都做过修整,但即便有修整也尽量保留了其作为自然石时的原始外表。现代人更严苛,就是奇石必须保持自然石外表。包括归为观赏石的切割打磨个体,也极强调其纹理、色彩等须为自然石固有。可见,保持自然石外表属对奇石从古至今一以贯之硬要求。

内涵之三,可以供人赏玩。《列传第二·文惠太子》中也有答案。文惠太子修建园子是为了游乐赏玩,放进园子里的物件当然就要能赏玩,至少也会与赏玩有关。奇石被放在园子内,显然也是为了供文惠太子抑或包括其亲朋好友赏玩。由于除了能供人赏玩,奇石并无实际生活用处。若有一定叫其它名称,如墙石、坝石、路石等,哪怕是拿去压酸菜缸也会被称作压缸石,而不会被称为奇石。而且,这并不是仅指在文惠太子时,乃是之前以及之后直至现在均如此。无实际生活用处,人们却还要拣、找或者说发现奇石,原因就在于奇石可以供人赏玩,否则奇石将不会存在,即奇石一定都是可以供人赏玩的,且只能供人赏玩。奇石概念基本内涵及定义辨析(载《赏石》2021年第2期)

 

上海豫园 玉玲珑   2009年10月  作者随拍

三、奇石概念内涵的正确理解

奇石概念的内涵已经厘清,但这远远不够,还需要做到正确理解这些内涵。

正确理解之一:拣、找或者说发现并非简单拾取,实际属劳动创造。这首先需要纠正一个久已存在的谬误,即认为奇石是天生就有或者说自然形成的。有此谬误者甚多,不列举了。由于天生就有或者说自然形成的事物,一定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识别判断客观实在依据,面对它们时人们均可以凭借客观实在依据做判断,是与否一清二楚,所以能简单拾取。如捡拾树枝、土豆等,除非痴呆傻笨,几乎人人能做到。而拣、找或者说发现奇石完全不同,需要靠人的主观判断,实际就是由人认为可以供人赏玩,继而认为是奇石,因此使得面对相同对象,也会有人认可有人否定,包括同一人的认可也可能前后矛盾。即奇石说到底是由人认为它们可以供人赏玩,继而才认为它们是奇石,并非天生就是或就有,认为奇石天生就有或者说是自然形成属伪命题。事实上,奇石就是由人劳动创造而成的,被人拣、找或者说发现即被人认为可以供人赏玩就是劳动创造奇石的具体方式。本人在《奇石确属由劳动创造而成》(载《赏石》2020年第1期)中对这些有详尽论述,不再重复。

正确理解之二:保持自然石外表却不同于自然石,已互为不同事物。本人在《正本清源——自然石、奇石和奇石文化含义及相互关系分析》(载《中华奇石》2018年第12期)中讲过:“奇石要来源于自然石,自然石相当于原材料”。即人们劳动创造奇石是要用自然石作为原材料的。只是由人劳动创造的奇石,要保持其原材料自然石的外表,使奇石在外表上仍与自然石无异,即看外表还是通常说的石头。但奇石却已经不同于自然石。由于奇石都是可以供人赏玩的,自然石则都是无所谓能否供人赏玩的。自然石若能供人赏玩了,也一定是被人认为它们可以供人赏玩了,实际是已经由人用拣、找或者说发现的方式把它们劳动创造成了奇石,不再是自然石。即能否供人赏玩已经把奇石和自然石切割开,让两者成为互不隶属的不同事物。况且,相同事物能概念互换,逻辑学上叫全同关系,如甲就是乙且乙就是甲,奇石和自然石达不到该条件。所以,奇石虽保持自然石外表却又不同于自然石千真万确。

正确理解之三,可以供人赏玩表明属精神产品,而且一定是美的。奇石无实际生活用处,但奇石可以供人赏玩,使人们通过赏玩得到另一种收获即精神满足,如愉悦、惊喜、快乐、兴奋乃至感悟等。实际上,人们劳动创造奇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奇石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供人赏玩属实现方式,由此决定了奇石本质上属由人劳动创造而成的精神产品。而奇石之所以能让人通过赏玩获得精神满足,则在于奇石一定是美的。美学大家朱光潜在《谈美》一书之“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篇指出:美最没有用处,但无生活用处的美,也是人的需要,以解人精神上的饥渴。本人在《美是检验奇的第一标准》(载《中华奇石》 2019年第4期)中说得更直接:“赏玩奇石这种无‘用’活动,可让人获得精神享受,无疑就是在解人‘精神上的饥渴’,也因此决定了其凭借的只能是美,无美这些精神享受将无从谈起。”总之,奇石作为精神产品,美是必备条件,当然就一定是美的。奇石概念基本内涵及定义辨析(载《赏石》2021年第2期)

 

作者家居一角  2020年  随拍

四、奇石概念的定义

必须承认,给概念下定义并不容易,由于需要用最精炼的语言把概念内涵清晰准确描述出来,使人们能通过定义就把对象概念所指事物与其它事物区分开。

本人在《正本清源——自然石、奇石和奇石文化含义及相互关系分析》中曾表述:奇石是“指被发现具有奇异、珍稀等可供人赏玩特征的天然石头。”当时觉得有理,现在看就不妥,把奇石仍当成天然石头属重大错误,应检讨。中国观赏石协会起草的《观赏石鉴评标准》(GB/T31390-2015)给观赏石所下定义中,直接说观赏石是“自然形成”。因其所称观赏石,同样只是扩大了奇石外延而已,实际也是在给奇石下定义,其“自然形成”说法,肯定也属谬误。在其它地方包括各类专业书刊、文章包括网络、自媒体等上面可见的众多所谓奇石定义,也基本都带类似硬伤。如最大众化的百度百科就也在奇石定义中讲“系指天然形成”,明显也是陷入了“形成”窠臼。

这些给奇石概念所下的定义,之所以或错或谬,症结全在于对其内涵的理解有偏差。因此,真正恰当的奇石概念定义,必须以全面把握、正确理解奇石内涵为前提,并据此进行归纳。由于奇石概念的内涵之一,即需要被人拣、找或者说发现,反映出奇石实际是被人以拣、找或者说发现即被人认为可以供人赏玩的方式劳动创造而成的;内涵之二,即保持自然石外表,反映出奇石看外表还是通常说的石头,却已经不同于自然石;内涵之三,即可以供人赏玩,反映出奇石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本质上属由人劳动创造而成的精神产品,一定是美的。通过简单组合,就形成初步轮廓:奇石是指被人以拣、找或者说发现即被人认为可以供人赏玩的方式劳动创造而成的,保持自然石外表,看外表还是通常说的石头,却已经不同于自然石,可以供人赏玩,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本质上属由人劳动创造而成的精神产品,一定是美的。

但定义追求精炼,既要清楚确切,又忌冗长繁复。否则不利于记忆,可能让人厌烦。初步轮廓乃简单组合,难免繁复冗长,需精简条理。第一,“被人以拣、找或者说发现即被人认为可以供人赏玩”说到底就是“被人认为可以供人赏玩”,可只用后者;第二,“保持自然石外表,看外表还是通常说的石头,却已经不同于自然石”不够简洁,可简化为“保持自然石外表却已不同于自然石的石头”;第三,“可以供人赏玩”和“劳动创造而成”均出现了两次,显堆砌,应各删其一;第四,“精神产品”当然就“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可只保留“精神产品”;第五,“可以供人赏玩”就“一定是美的”,即前者已能囊括后者,省略后者无妨。这样,就有了最终定义:

奇石是指被人认为可以供人赏玩的保持自然石外表却已不同于自然石的石头,本质上属由人劳动创造而成的精神产品。

(原载《赏石》2021年第2P89-9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