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像窗户纸一捅就破吗?(原创)

标签:
文化 |
分类: 投资理念 |
有人说,认知就像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比如说我们的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当年造核潜艇,在某个地方怎么都突破不了。有一次他看见一个美国回来的孩子,手里正好有一艘核潜艇的模型,他借过来看了一下,马上就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了。因此,这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
我哈哈一笑,我说你想的简单了,因为黄旭华先生的认知达到了这个高度,他才能看一眼就明白了。如果我们普通人,是和那个美国回来的孩子一样,他们眼里依旧还是一个核潜艇模型
最关键、最核心的是,那层“窗户纸”的对面,站着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对于黄旭华先生来说,那是窗户纸;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那就是一堵钢筋混凝土的墙,别说捅,撞都撞不破。关键不在于“纸”本身,而在于“捅纸的人”已经具备了捅破它所需要的一切内在条件。
为什么黄旭华能“一捅就破”呢?因为是他无数个日夜的苦苦钻研、无数次的计算、对已知理论的深刻掌握、对未知难题的反复推演。这是他全部的知识、经验、思考和煎熬的积累。他的认知高度,正是在这个“厚积”的过程中搭建起来的。
他看到玩具模型的那一瞬间的灵感迸发和恍然大悟。那一眼,就是“薄发”,背后是万丈高山般的“厚积”。 没有“厚积”,就没有“薄发”。那个玩具模型(信息)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但只有认知达到临界点的黄旭华,才能将其转化为突破的关键钥匙。
如何判断认知高
北大教授郭春林说:如何判断一个人的认知比你高,就是说他说的话你能听懂,但你说不出来,你能感受到他的思维逻辑精密,在他的思考过程中,你却找不到那条思维路径,或者是思维线路图。
一、基础标准:
1、你能听懂但说不出来,是判断认知比你高的重要信号。能听懂说明已经进入他话题的基本知识。说不出来说明你还没形成清晰的思维逻辑。没有形成组织表达输出的能力。也就是还没形成事件的知识体系。
2、真正厉害不在于懂得多,而在于能够把非常复杂的事情,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清楚,而且思维缜密,逻辑清晰。
第二、中层标准:
1、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维体系,可以归纳总结规律,可以指导别人重复他的路径。
2、拥有对复杂问题的整体结构体系感的人,他不依赖具体的情景,不依靠热情来维持认知,也不靠直觉随意判断。他能照亮他人思维中的断裂和缝隙。
三、进一步判断:
1、他是否有让你改变了你原有的看法的能力。如果他不仅讲的有道理,还能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原来坚信的东西,迫使你修正或升级自己的思维方式。让你产生原来还能这样想的冲击感。那他不只是比你厉害而是对你形成了认知层级上的引领。
2、他不是用压倒性的知识碾压你而是轻轻一拨,就让你原本坚信的东西动摇了。
3、他没有争辩,但你却发现自己站不住了,他没有否定你,但你已经默默的开始自我修正。你以为自己在往前走,但在他面前,你才知道什么是原地打转。
四、终极判断:
1、他能不能让你自主成长,最厉害的人是能让你即使没有看见他,也一直受他的影响,让你在之后很长的时间里,进行自主进化。
2、最厉害的人不是教会你多少知识,而是开始不由自主的模仿他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的方法。
3、这不是崇拜,而是感受到了一种更高层级的自洽与自由。
认知不同有交流障碍
认知的提升,绝非获得一两个信息那么简单,它是一个需要持续积累、深度思考、不断打破自身局限的漫长过程。这也是最迷人、最有价值的地方!
人际沟通与思想交锋中,高认知可以向下兼容交流,低认知一般不太能向上交流。人们所谓的很多交流中存在的不认同,其实可以分两个方面说:
一种是“纵向认知层次差异”,上下两个层次的认知在交流,高层次说的话,低层次认知的往往是听不懂的,因此也很难接受,导致他们不认同。
另一种“横向认知层次差异”,两个认知相同层次的,但是立场不同,角度不同,观点的不同等,导致无法认同。但是这个层面上的相对少一些。更多的是两个不同认知层次的交流导致无法接受和认同。
一、对于“纵向认知层次差异”导致的交流困难:
1、“夏虫不可语冰”:无法和只活在夏天的虫子谈论冬天的冰雪,这是时间、空间的局限决定了认知的边界,无法与认知局限之外的人谈论他们从未体验过的事物。
所以,“高层次认知说的话,低层次认知听不懂”。高认知者看到的是“四季轮回”,低认知者只经历过“夏季”,你跟他说“冰”,他不仅无法理解,甚至会认为你在胡说八道。
2、“井蛙不可语海”:无法与住在井底的青蛙谈论大海的辽阔,由于所处环境、见识的狭窄,导致认知被局限,无法理解更高远、更广阔的概念。
高认知者看到的是“星辰大海”,低认知者困于“自家水井”。双方的认知维度完全不同,交流自然无效。
3、“曲士不可语道”:无法与孤陋寡闻、思想迂腐的学者谈论“大道”。因为他的思想已经被错误的观念和有限的学识所束缚,无法接受真正的智慧。
这甚至比“井蛙”更进一步。有些人不仅见识少,而且脑子里充满了各种固执的成见,与这种人交流最高层次的“认知”(道),是徒劳的。
二、对于“横向认知层次差异”导致的交流困难:
1、“和而不同”:这是同认知层次之间,因角度、立场不同而产生分歧的理想状态。双方虽然观点不同,但能互相理解对方背后的逻辑和立场,从而保持尊重,求同存异。这种争论是良性的,是思想碰撞的火花。
2、“党同伐异”:当同层次的人无法做到“和而不同”时,就会陷入为了维护自身立场、派别或利益而进行的攻击性争论,这已经不是认知交流,而是立场之争了。
大音希声
为什么高认知者常常选择沉默或微笑——他们不是傲慢,而是深刻地理解了“降维交流”的不可行性,从而选择了一种更高效、更慈悲的处世之道:只与同层次的人进行深度碰撞,对低层次的人则报以宽容和引导,而非强行说服。这本身就是一种高认知的表现。
因此,古人云:高处不胜寒。这太经典了。因为,认知到了某个高度后,能交流的越来越少,曲高和寡么。所以,人到了那个时候,往往就是非常孤独。就像独孤求败一样
“高处不胜寒”和“曲高和寡”——是一腔孤独,是一份傲然!
1、知音难觅:伯牙绝弦
高认知者的思想,就是伯牙的琴声。他们渴望的不是众人的掌声,而是一个能听懂他“高山流水”的“钟子期”。找不到,便是“举世无人可语”的巨大孤独。这种孤独,不是身边无人,而是精神上再无共鸣者。
2、圣人之忧:知我者希
高认知者并非刻意追求特立独行,而是他们的所见所悟,天然就超越了大多数人的理解范围。这种“知我者希”的状态,是一种客观结果,而非主观选择。其中既有孤独,也有一种对少数同行者的珍惜。
3、另一种境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这是认知孤独的终极解决方案和最高境界。当在人群中找不到知音时,便将交流的对象从“人”提升到“天地精神”、“古往今来”。与先贤神交,与自然对话,在更宏大的宇宙观中安放自己。这时,孤独不再是寂寞,而是一种充盈、自在和逍遥。
从“伯牙绝弦”的知音之痛,到“知我者希”的坦然接受,再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超然物外,古人已经为“认知的孤独”画下一整张完整的心路图谱。
老子云:“大音希声”
1、至高之境,返璞归真:最大的乐音,反而听起来稀薄无声。这完美对应了认知的至高状态——真正的智慧,不再是喧嚣的表达、繁琐的论证,而是极致简化后的纯粹与沉默。它不再需要向外证明,因其自身已然圆满。
2、超越形式,直抵本源:认知低者,追逐“音”的形式(具体知识、华丽的词藻、辩论的胜负)。认知高者,已洞悉“声”背后的本源(规律、大道、本质)。他已无需执着于“音”,故能“希声”。
3、所有孤独与沟通困境:正因为“大音希声”,所以普通人根本听不见、也听不懂。这从根本上解释了为什么“高处不胜寒”、为什么“曲高和寡”。不是他不说,而是他所处的频率,世人的耳朵已经接收不到了。这种沟通的绝对困境,被这四个字道尽。
4、认知的最终形态是“无”:这是最精妙的一点。知识是“有”,认知是驾驭和看穿“有”之后所抵达的“无”的境界。正如最高的智慧是“大智若愚”,最强大的认知,其外在表现可能就是平静与沉默(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