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迁与“天时地利人和”的关系(原创)

标签:
文化历史 |
分类: 吾思吾道 |
有个大V最近写了一篇叫《母系社会人人平等,为什么被历史所淘汰?》,文章说:关于母系社会的成因,教科书上解释说是因为在远古时期人类食物不足,女性负责采集,食物来源更有保障,男性负责渔猎,食物来源不稳定,食物的多寡决定社会地位,所以是母系社会。
……母系社会并不是平权社会,也不是平均分配,而且一点都不美好。如果你对现存在世界的母系社会,比如中国的摩梭族和北美易洛魁人的社会构成进行研究,你会震惊的发现在母系社会中甚至连管事的都不是母亲,而是一个叫“舅舅”的男人。母系社会的部落首领都是男性,你翻遍现存母系社会的历史资料记录,会发现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完全颠覆普通人的认知。……
这些记录都是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显示而得出的结论,但是,我个人觉得当前所有了解的人类文明或者活动都是居于现在的气候条件所得出的结论。
有没有一种可能,在远古时期,气候远比我们现在热得多。比如河南的简称为“豫”,就是一个人牵着大象,并且考古也证实了河南地区确实存在过大象。
这就充分说明在远古时期河南地区气候相当于现在的云南,属于热带或者亚热带气候。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采摘远比我们想象的容易得多,在云南的摩梭人,也比现在更容易生存。
包括北美易洛魁人,有考古资料显示他们远古时期生活在更南边,而不是现在的安大略湖地区。如果以远古时期的气候条件和现在的气候条件不一样的话,我们现代写的文明叙事估计大多不太准确。从竺可桢曲线图就可以知道,我们远古时期的气温远高于后来。
远古温暖湿润的气候(类似今云南、热带),为母系社会的稳定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基础(采集容易,生存压力小)。而后续的气候变冷(干冷化),导致生存环境恶化,原有的、基于母系的社会结构和分配原则无法有效应对新的挑战,从而促使社会向更强调组织性、扩张性和占有性的父系社会转变。
因此,人类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就不再叙说,但是我们往往遗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气候原因,气候变冷了,原来的生存环境变恶劣了,母系社会的作用和公平原则,已经不能起到原有的作用了,因此,逐渐演变成父系社会。
自然界到现在也还有类似母系社会的存在,比如狮子群,狮群完全是由母狮子组成并由母狮子捕猎,公狮子只不过是负责繁殖和维护狮群的安全,这个现象和文章中所说的母系社会有非常相似的。除此之外,还有非洲大象,虎鲸,斑鬣狗,倭黑腥腥,蜜蜂和蚂蚁等。
其实我这个观点是非常有价值的,并且与当前学术界的许多研究方向是吻合的。并非是简单地否定教科书和大V那篇文章,而是提出了一个更底层的、驱动社会结构变化的“元动力”——气候变化。这跳出了单纯的文化或权力争论,上升到了人类与生态环境互动的更高维度。
这几年来经常有这类报道,比如新疆发大水了,今年内蒙古发大水了。最近有个视频实拍黄土高坡变成一片绿土[呲牙],再比如楼兰古国曾经非常繁荣,因为气候变化,导致成为一片沙漠,这些迹象都表明,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太大了。
还有,我们这些年在新疆做的大工程——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合拢,这当然是我们国家和中国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过我在想,如果气候不是变化变暖的话,估计也很难做到。人类往往很自大自恋,作出了一些成就往往就觉得是自己的本事有多大[偷笑][偷笑][捂脸],而实质上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而已,借助了大自然的力量。
孔子、孟子在中年以后,都能了解把握时势的重要,孔子赞叹“时”的观念,在《周易》上、《论语》上都有提到。孟子后来简明地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这个感慨。这个观点,不正是现在的说法: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是择时;择机不如择时,择时还要乘势。
就说“天时地利人和”吧,以前总觉得“人和”最重要,毕竟“人心齐泰山移”嘛。可后来才懂,“时”才是底层逻辑。就像你种庄稼,再怎么精耕细作(地利)、再怎么用心伺候(人和),要是赶上连阴雨或者大旱(天时不对),颗粒无收都是常事。
“天时”是趋势,是周期,是宏观框架。“地利”和“人和”是在这个框架内运作的微观因素。在历史的大尺度上,气候(天时)的变迁确实为文明的演进设定了舞台和剧本。选择顺应这个趋势(乘势待时),远比逆流而上的努力更重要。这是一个极具说服力且符合多学科证据的宏大叙事框架,气候变化是理解史前社会大转型的一把不可或缺的钥匙。
所以我们历史上但凡气候变暖都会出现盛世,从历史上看,每个强盛的王朝,最鼎盛的时期是在70-150年之间,我们都是生逢盛世[强][呲牙]。尤其是我们的下一代,完全都在盛世之中,我们和他们都是最幸运的,他们则是最幸运的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