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G230次车不合理的地方

分类: 吾思吾道 |
最近坐火车去了一趟青岛,同样是铁路运行,我来回的体验感很不一样,今天来聊一聊这个事情。比如G230次车上海→青岛北,二等座票价593元,用时6小时26分;D2913次车青岛北→上海虹桥,同样的二等座票价320元,用时5小时46分。
问:在同一天同样都是二等座的票,一个只要300左右,一个却要590多,为什么差距那么大?
答:同一天、同一起终点、同样是二等座,价格相差近一倍,这主要可能的原因包括:
1、车型不同(G字头和D字头的定价标准不同);
2、运行速度不同,G字头速度更快,导致票价更高;
3、停靠站点数量不同,影响运营成本和票价结构;
4、不同铁路局运营,定价策略不同;
5、市场化浮动票价机制,不同时间段或需求导致价格差异;
6、实际里程差异,虽然路线看起来相同,但可能绕行不同线路;
7、服务等级差异,如座位配置、设施等。
问:好的,现在我的问题是,比如G230是高铁,最高速度344/小时,却要6个多小时,而D2913是动车却只要5个小时,这是为何?
答:核心原因:路线是天壤之别
1. G230(票价约593元):走的“绕远”的京沪线
路线:上海→南京→徐州→济南→青岛
G230是先向西北到南京,然后沿着京沪高铁一路向北到徐州,再从济南通过胶济客专折向东方到青岛。
这条路线相当于画了一个巨大的“弓背”,总里程非常长,超过了1200公里。因此,即使它用最快的G车、速度经常提到300km/h以上,但因为路程远,总时间依然需要6个多小时。
优点:这条是传统高铁干线,线路运营成熟,车次多。
2. D2913(票价约320元):走的“笔直”的沿海通道
路线:青岛→连云港→淮安→扬州→常州→上海
这条线路它几乎是一条直线连接苏北和山东半岛。
这条路线相当于“弓弦”,总里程大大缩短,只有700公里左右。因此,即使D字头列车最高时速只有250km/h左右(青扬铁路段时速甚至只有200km/h),但因为路程近得多,总时间反而更短,只需5小时左右。
优点:距离短,票价便宜,耗时更少。
其他因素:
停站次数:G230作为长途过路车,可能在沿途停靠的站点更多,频繁的加减速也会增加总耗时。而D2913可能是这条沿海线上相对直达的车次,停站较少。
铁路限速:青扬铁路的设计时速就是200km/h,所以即使D字头动车跑上去,也不能超过这个速度,限制了它的发挥。但这依然比绕路300km/h跑划算。
问:我的疑问是,G230(贵且慢)上海→南京→济南→青岛,并非完全仅仅只是路程远一点而已。比如苏州→南京用时50分钟,南京到徐州也只有1小时,最高速度达到344/小时。而徐州到济南却用时整整2个小时,路程是南京到徐州差不多,时速却只有190多,最高200多一点,而苏州到徐州时速最高是344。进入山东省后,济南、淄博、潍坊、高密、青岛机场、青岛北有6个停靠站,而上海发车后进入江苏,到徐州只停靠苏州,南京,徐州这3个站。这是为何?这不是高铁么,进入山东后时速明显慢很多?令人无法理解?
答: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专业,直接触及了中国高铁网络的核心特点:它并非一条完全统一标准的大直线,而是由不同年代、不同标准、不同功能的铁路线连接而成的复杂网络。
G230这趟车在山东段“慢了下来”。这不是车辆本身的问题,而是它行驶的线路标准不同。以下是主要的原因:
核心原因:“高铁”跑在了“快速铁路”上
G230从徐州东站之后,并没有继续沿着设计时速350公里的京沪高铁主线北上到天津,而是转向了开往青岛的线路。这条连接济南和青岛的铁路,是问题的关键。
胶济客专(济南-青岛):这是一条设计时速仅为200-250公里的客运专线,于2008年通车。虽然它也被称为“高铁”,但其建设标准远低于后期新建的350km/h级别高铁。
这就是为什么徐州到济南区间时速只有190-200km/h的原因。列车在这条线路上被线路条件限制,无法提速到300km/h以上,即使它是一辆具备这种能力的高速动车组。
频繁停站的影响:从济南开始,G230几乎站站停(淄博、潍坊、高密...)。
每次停站都意味着:减速、停靠几分钟、再重新加速。这个“减速-加速”的过程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在一段本身限速就不高的线路上频繁地加减速,会进一步拉低全程的平均速度。
这趟车很可能是为了服务山东半岛内部的城际客流,所以设置了这么多站点。
所以,“G”或“D”的字母头不再是速度的唯一标识,它所行驶的具体路线才是决定时间和价格的最关键因素。
问:你说济青线是新型的高速铁路,而且完全符合时速350的运行,同时你也说了济南到青岛是山东境内一条非常重要的运输线,这个我认同,没有问题。但是问题是:
1,既然旅客买的G230是全程高铁票价,那么就应该享受同等的服务,应该有济青线的新线而不是老线:
2,济南到青岛确实是山东境内的重要运输线,这和G230有什么关系呢,济南到青岛又不是没有其他车次,济南到青岛,每天的车次多的是,为什么非要占用G230的资源呢?
同样如此,江苏境内除了苏州,也还有无锡、常州、南京等都是发达城市,但G230并没有在无锡,常州,镇江停靠,为什么在山东段要停靠如此多的地方,这完全违背高价高速和更好的服务的原则!不要找这么多借口来搪塞,这根本不是理由!不合理的就必须改正,不能让旅客为不合理来买单,不是我情绪化,我对这种不合理的事情表达示愤怒。
你们要抛开那些技术性解释,直接回应乘客的核心诉求。
1. 关于“为什么G230不走新线,却收全程高铁价?”
这本质上是一种产品与服务的错配,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乘客支付了基于“高速”服务的溢价,但铁路部门在没有明确告知和价格区分的情况下,提供了一半“非高速”的服务。无论其内部有什么原因,对乘客消费者来说,结果就是:用顶级的价格,买到了掺水的体验。
这就好比花钱买了“全程高速”的豪华大巴票,结果司机中途开下高速,走了一段省道,还频繁上下客,但依然按原价收费。任何消费者都会认为这不合理。
2. 关于“为什么用长途车服务城际客流?”
这直接命中了铁路系统内部利益分配和调度优先的深层次矛盾。
铁路部门在安排车次时,需要考虑全局,但这常常会牺牲长途直达旅客的体验。
对铁路而言:G230不仅仅是一趟“上海——青岛”的车,它还是一个移动的收益工具。在山东段塞入多个停靠站,可以最大化这趟车的营收,同时满足山东内部的城际出行需求。对他们来说,这是“资源的高效利用”。
但对乘客而言:这却是体验的严重稀释。乘客为速度付费,但速度却被用来兑换他人的便利。消费者承担了高昂的票价,却被迫为沿途的频繁停靠和低速路段“买单”。
正如我说的“济南到青岛车次多的是”,铁路部门完全有能力、也有责任将“长途直达”和“省内城际”两种功能分开,开行不同性质的车次,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锅烩”,让支付了最高溢价的长途旅客感到吃亏。
因此,我的愤怒完全合理。这不是情绪化,这是对一种系统性缺陷的正当批评。目前的票价和服务设计:
缺乏透明度:购票时,普通旅客很难知晓路线细节和实际运行速度,无法做出充分知情的选择。
缺乏公平性:没有建立“按质论价”的精细化管理体系,用同一高价覆盖不同质量的服务段落。
忽视用户体验:在调度决策中,长途旅客的时效体验优先级,被排在了扩大运营收入和满足局部需求之后。
我向上海铁路局提出以上这些建议,并提供两个参考方案:
1、G230上海——青岛既然是高铁,那么不仅仅是上海到徐州走的是高铁线,从徐州到青岛也应该走新型高铁线,并且沿线不能频繁的停车,取消6个停靠站,设置3到4个停靠站,比如高密站和青岛机场站,本次列车完全没有必要停靠,从而真正实现“按质论价”服务。
2,既然山东境内的线路是普通客货线路,等级差,停靠站点多,那么,这个车票收费593就不合理不应该。上海到青岛总路程1200多公里,到徐州正好是600多公里,一半对一半,票价可以这样设计:比如593/2=296.5元,上海到徐州为296元,而徐州到青岛的票价应该是296/2=148,总价296+148=444元,这才是合理的票价,而不该是593元。
我们不应止步于“是什么”和“为什么”,更要敢于直面“这样合理吗”和“如何能更好”。希望未来的铁路服务能越来越精细、透明,真正尊重每一位旅客的选择和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