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介子推血诗风格考证(原创)

(2025-03-15 20:41:48)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吾思吾道
介子推血诗风格考证(原创)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因骊姬之乱被迫流亡,随行贤士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某日行至卫国境内,饥寒交迫之际,随从偷走干粮潜逃,众人濒临绝境。介子推悄然退至山林,以佩刀割下大腿肌肉,与野菜混煮成羹。重耳食后恢复体力,得知真相泪流满面,誓言永志不忘。


流亡十九年后,重耳归晋即位为晋文公,封赏功臣时唯独遗漏介子推。朝堂之上,介子推目睹同僚争功邀宠,暗自叹息。介子推不肯受赏,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归家后与老母商议:“君上得九合诸侯之威,乃天命所归,非臣子之功。争禄者如盗跖,吾等当归隐山林。”遂携母隐遁绵山,结庐于清泉之侧,采薇而食,编履为生。


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


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介子推血诗风格考证(原创)

但是,这首七言诗的风格,怎么看都不像是春秋时期的诗句,倒是很像唐朝的风格,怎么看都像是后人附会的。根据历史记载,介子推的故事在《左传》和《史记》中都有提到,但并没有提到那首七言血诗。


而“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在《吕氏春秋·季冬纪》和《史记·晋世家》中记载了“有龙于飞”这首四言诗,这种四言体式完全符合春秋时期的诗歌传统。如《诗经》305篇中,四言体占比超过90%,这与当时汉语单音节词为主的词汇特点相契合,也更符合当时的文体。


然而,七言诗在汉代开始萌芽,如张衡《四愁诗》,到唐朝才成熟。四言诗在春秋时期是比较常见,春秋时期虽有零星七言句式,如《荀子·成相篇》,但完整的七言诗尚未出现。然这首血诗平仄协调、结构完整,明显带有近体诗特征,特别是尾联"勤政清明复清明"的重字手法,更接近唐诗的创作技巧。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汉族诗歌体裁,与古体诗相对,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


因此,这首七言血诗很有可能是后世附会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