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盂鼎”和“大克鼎”与苏州潘氏(原创)

(2025-03-11 20:02:16)
标签:

文化

历史

分类: 吾思吾道
“大盂鼎”和“大克鼎”与苏州潘氏(原创)

“探花”府邸,位于苏州平江路南石子街,为仿潘祖荫祖父潘世恩在京城御赐圆明园宅第格式,既有江南民居特色的三路五进走马楼式布局,又有大气典型的北方四合院格局,是南北融合的建筑典范。

 

苏州当之无愧的名门望族

 

苏州潘氏家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世家大族,分为富潘(经商)和贵潘(科举仕宦)两支。“苏州巨族,以潘姓为最,有富潘、贵潘两派。然富者不必贵,而贵者乃兼富” ,此处所说的“贵潘”,就是指苏州吴县潘世恩家族。

 

潘世恩家族祖籍徽州歙县北岸镇大阜村,是徽州著名的商贾世家。明末清初,潘氏二十四世祖潘仲兰(《大阜潘氏支谱》称之为筠友公)在江淮之间经营盐业,侨居苏州。潘仲兰之子潘景文(潘氏二十五世,谱称其蔚公)后移居苏州城厢黄鹂坊桥巷,成为大阜潘氏家族迁徙苏州吴县的始祖。

 

潘景文之子潘兆鼎(二十六世)二十岁时纳捐为监生,直到三十岁时才成为一名贡生。由于屡试不第,不得已只好重操祖业,在苏州经营盐业。


 

潘兆鼎之子潘暄,在康熙、乾隆年间曾经先后十三次参加乡试,耗费了30余年的光阴,也没有考中举人,直到67岁之后,才彻底断了科举入仕的念头。从潘景文到潘暄祖孙三代数十年的努力,连个举人都没有考中,不仅使祖孙三代经科举入仕的美梦破灭,而且也使潘家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原本富裕的家庭几乎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

 

在这种情况下,潘暄及其妻子戴氏审时度势,决定由他们的次子潘冕(二十八世,谱称贡湖公)弃儒经商以重振家业,这才使潘家的经济情况有了好转,从而为潘家在科举上获得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潘冕重操祖业后,以经营盐业致富,潘冕有三子:长子潘奕隽、次子潘奕藻、三子潘奕基。潘奕隽三兄弟聪明好学,为诸生时已经闻名遐迩。潘氏移居苏州后,经过整整五代人一百余年的努力,只是到了潘奕隽兄弟时,终于时来运转,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

 

潘奕隽,潘冕长子,字守愚,号榕皋,一号水云漫士,晚号在松老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己丑科进士及第。潘奕隽一生官运不佳,只做过户部主事这样的低级官员,但他开启了苏州潘氏科考留名之先河。潘奕隽善书法与写意花卉,著有《三松堂集》传世。

 

潘奕藻,字思质,号畏堂,潘冕次子,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甲辰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官刑部主事、刑部郎中、湖南乡试主考官。潘奕藻善书法,现存有《听雨楼诗稿》8卷。

 

潘世恩,潘冕孙,潘奕基次子,字芝轩,号槐堂,二十四岁时,中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癸丑科第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擢侍读学士,迁至内阁学士,历礼部、兵部、户部、吏部侍郎,督云南、浙江、江西学政。十七年,擢工部尚书,调户部。道光十三年,拜体仁阁大学士管理户部,不久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后晋东阁大学士,调管工部。道光十八年(1838年),晋武英殿大学士。道光三十年(1850年),文宗即位,致仕。咸丰四年(1854年),卒,谥文恭。

“大盂鼎”和“大克鼎”与苏州潘氏(原创)

潘世荣,潘世恩胞兄,乾隆五十九年(1794)举人,因伯父潘奕藻无子,嗣之。


 

潘世璜,潘奕隽独子,潘世恩堂兄,字黼堂,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科第一甲第三名进士赐进士及第,仕至户部主事。


 

潘祖荫,为潘世恩第三子潘曾绶之子,字东镛,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科第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授官翰林院编修,历任侍读学士、日讲起居注官、大理寺少卿、光禄寺卿、左副都御史、工部与户部侍郎、礼部右侍郎、工部与兵部尚书,官至工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尹事。

 

潘祖同为潘曾莹长子,字桐生,号谱琴,咸丰六年(1856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


 

潘遵祁,潘世璜子,潘奕隽孙,字顺之,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乙巳科进士,翰林院编修。


 

苏州潘氏贵潘以潘世恩潘祖荫潘祖年为主线,潘奕隽则为旁支代表人物,潘世恩、潘祖荫、潘奕隽等均通过科举入仕,家族累计出过9名进士。与吴大澂、翁同龢等江南望族联姻,巩固社会地位,共同构成清代江南士大夫家族的典范。


核心世系脉络

  1. 潘景文(贵潘始祖,明代迁居苏州)
    → 
    潘兆鼎(家族科举发迹的起点)
    → 
    潘暄(康熙朝官员)
    → 
    潘冕(潘暄之子,家族地位巩固者)
    → 
    潘世恩(关键人物,乾隆五十八年状元,官至内阁大学士)
  2. 潘世恩1769-1854
    • 家族鼎盛期的代表人物,官至武英殿大学士(正一品)。
    • 儿子:潘曾绶(官至内阁侍读学士)
      • 孙子:潘祖荫(晚清重臣)、潘祖年(继承家业,守护藏书)
  3. 潘奕隽1740-1830
    • 与潘世恩同属贵潘,但属不同分支。
    • 潘奕隽为潘冕之兄潘暄的后代,与潘世恩为堂兄弟关系。
    • 著名文人,乾隆三十四年进士,晚年主持苏州文人圈。

关键人物关系表

人物

关系

主要成就

潘世恩:

家族核心,潘曾绶之父

乾隆状元,官至大学士

潘曾绶:

潘世恩之子,潘祖荫之父

官至内阁侍读学士

潘祖荫:

潘曾绶长子,潘世恩之孙

咸丰二年探花,工部尚书,金石收藏大家

潘祖年:

潘祖荫之弟

继承潘祖荫滂喜斋藏书,守护家族文化遗产

潘奕隽:

潘世恩堂兄(同属贵潘分支)

乾隆进士,苏州文坛领袖


  1. 潘祖荫与潘祖年
    • 潘祖荫是晚清名臣,以金石学、藏书闻名,无子嗣,去世后家产(包括著名的大盂鼎”“大克鼎)由弟潘祖年继承。
    • 潘祖年致力于守护家族文物,后因战乱将青铜器埋藏地下,直至1950年代由其孙媳捐献给国家。
  2. 潘奕隽的支系
    • 潘奕隽属贵潘另一分支,以文学见长,其弟潘奕藻、子潘世璜均为进士,形成祖孙三进士的佳话。
    • 与潘世恩一支关系较近,但并非直系。
“大盂鼎”和“大克鼎”与苏州潘氏(原创) 图片来源于苏州博物馆官方微信

潘祖荫是晚清金石学泰斗,收藏家,官至工部尚书,凭借家族财力与学术热忱,广泛搜集青铜器、书画、碑帖、古籍、文房。他与吴大澂、陈介祺并称金石三大家。曾收藏国宝大盂鼎大克鼎, 与毛公鼎并称海内三宝

 

大盂鼎”“大克鼎这两件国宝的传奇经历,是中国近代文物史上最跌宕起伏的故事。

 

1、 大盂鼎(西周康王时期,约公元前10世纪):高101.9厘米,重153.5公斤,三足圆鼎,兽面纹饰浑厚威严。鼎内壁291字铭文,记载周康王对贵族的训诫和册命,是研究西周分封制、法律制度的重要史料。清道光初年(1820年代)出土于陕西岐山礼村,后辗转由左宗棠购得,赠予潘祖荫。

2、 大克鼎(西周孝王时期,约公元前9世纪):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腹部饰波曲纹,造型庄重。290字铭文,记述受周王赏赐土地、奴隶的经过,是西周土地制度的关键证据。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陕西扶风县出土,被潘祖荫三万两白银(大致相当于6000万人民币)购藏。

 

潘祖荫将双鼎铭文拓印研究,收录于《攀古楼彝器款识》,双鼎铭文为西周史提供一手资料,推动清末金石学发展。

 

潘祖年:乱世守护与家族使命

 

1890年潘祖荫去世,由于他没有子女,家中的产业暂时由夫人照看,后来夫人病逝,许多人就打起了这些藏品的主意,潘家大宅多次被盗,许多重要藏品流失。此时,潘祖荫的弟弟潘祖年站了出来,他将北京大宅的众多藏品都打包装船带回苏州老宅。由于藏品数量众多,光是青铜器就放满了一屋子。

 

潘祖年的儿子早年夭折,从三房过继了潘承镜,潘承镜很快迎娶了当地名门丁家的女儿丁达于,遗憾的是过门之后3个月,丈夫潘承镜便病逝了。1925年,潘祖年重病,临终前他特意找来了丁达于,潘祖文知道孙媳妇年轻守寡十分不容易,但他还是拜托孙媳妇能接过这个担子,并让她改性潘,叮嘱她一定不要改嫁,要看好这些宝贝。

“大盂鼎”和“大克鼎”与苏州潘氏(原创)

潘达于明白老人的意思,她发誓要替家族守护好这些宝物。随着潘祖年的病逝,潘家逐渐衰败,潘家拥有的大量宝物,就引起了不少人的惦记。两江总督端方就多次想索要潘家的宝物,后来又有许多外国收藏家,想要出高价购买潘家持有的宝物。面对各种各样的威胁,潘达于始终没有屈服,她没有出让任何宝物。


 

抗战爆发后,苏州一带受到日本人的威胁,为了保护藏品,潘达于专门找人定制了几个大木箱,将这些宝物都藏在了秘密的地方。日军攻克苏州后,迅速来到了潘家老宅,索要潘家的藏品。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潘达于依旧没有动摇,日军前后多次搜查潘家,抢走了不少的东西,但那些被潘达于提前藏好的东西,始终没有被日本人发现。


 

就这样,靠着自己的不断努力,潘达于成功保住了这些宝物。此后国内依旧战乱不断,潘达于手里的诸多藏品,一直没有被人发现。她就这么一直守护着,直到全国解放后。


 

新中国成立后,潘达于见到了国家发生的变化,守护了这些宝物几十年,她也明白这些东西应该属于全国民众。1951年,潘达于作出了重要决定,她先是将藏品中的代表物,大盂鼎与大克鼎捐给了国家,随后又将其余的诸多宝物,分批捐给了国家。


 

大盂鼎,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大克鼎,现藏上海博物馆(1952年入藏,为上博镇馆之宝)。

“大盂鼎”和“大克鼎”与苏州潘氏(原创)
大盂鼎、大克鼎复制品

大盂鼎、大克鼎的千年沧桑与潘氏家族的百年守护,交织成一部“国宝漂流记”。从潘祖荫的金石痴迷,到潘祖年的孤勇抗争,再到潘达于的深明大义,这两尊青铜重器早已超越器物本身,成为中华文明传承的象征。

 

 

富甲一方的富潘

 

苏州潘家,前面说的是“贵潘”,再来说一下“富潘”。“富潘”与“贵潘”同属苏州潘氏,明代中期,潘氏家族中一支转向商业,通过经营丝绸、染料、典当等行业积累巨额财富,形成“富潘”。富潘虽富甲一方,但科举成就不及贵潘,多通过捐纳(买官)获取虚衔,如“候补道台”“盐运使”等。

 

平江路历史街区,位于“卫道观前”的“礼耕堂”,是苏州“富潘”老宅,乾隆四十八年(1783),潘家耗资三十万两白银,历经十二年,建成了这座十三亩,五路六进的潘宅。其规模比山西乔家大院还大两倍,现已作为苏州城建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大盂鼎”和“大克鼎”与苏州潘氏(原创)

这群人可真是苏州城里的“另类传奇”——虽说他们和读书做官的“贵潘”同出一脉,但活法儿完全不一样。如果说贵潘是书香门第、庙堂高悬,那富潘就是市井江湖里摸爬滚打出来的“金算盘”,浑身透着精明劲儿,活脱脱一部清代江南商业版的《狂飙》。

 

从观前街的潘万成绸缎庄到山塘街的潘所宜布号,绸缎庄专营苏绣、宋锦等本地名产,兼营染料批发,与江宁织造局有供货关系。布号主营棉布、夏布(苎麻布),销往闽粤及南洋,清末转型为机器织布厂。

 

号称“江南第一当”——裕源当铺,坐拥在繁华的阊门内西中市,资本雄厚,可典当田产、古玩甚至房产。护龙街 的潘恒孚钱庄,主营银钱汇兑、存款放贷,与徽商胡雪岩的阜康钱庄有业务往来。

 

潘同茂盐号凭借捐纳获得的“盐引”(专卖权),垄断苏南部分官盐销售,扬州、苏州两地设总号。潘德泰南北货行,从北方贩运红枣、核桃至江南,再将苏绣、茶叶销往北方,号称“南货北货,无物不达”。

 

在鼎盛时期,他们拥有苏州观前街上的大部分商号,包括元大昌酒店、稻香村糕点、黄天源糕团和文昌眼镜店等,生意甚至扩展到了天津、北京和郑州等地。北京的老绸缎庄“瑞蚨祥”也是潘家的产业,还有临顿路上的潘裕泰茶庄,葑门横街赫赫有名的潘天寿药铺。

 

富潘代表人物

人物

关系与角色

主要事迹

潘颖昌

富潘鼎盛期家主(约清乾隆年间)

开设“瑞蚨祥”绸缎庄(注:一说为山东孟氏产业,或为联营),垄断江南丝绸贸易。

潘士权

潘颖昌之子,嘉道年间商人

扩展家族产业至典当、钱庄,与徽商、晋商合作,成为苏州首富。

潘曾玮

潘士权之孙,晚清商人

捐官获“二品顶戴”,资助太平天国战后苏州重建,修桥铺路。

潘志

潘曾玮之子,清末民初实业家

投资近代工业(丝厂、纱厂),参与苏州商会,推动实业救国。

 

商海沉浮里的苏州魂

 

富潘的故事像一壶陈年黄酒,初入口是市侩的辛辣,细品却有股子韧劲。他们没留下状元卷子或青铜重器,但苏州城哪条青石板不曾被他们的骡车碾过?哪座石桥没沾过他们钱庄的银屑?当看见平江路网红店门口“潘记”的招牌——甭管卖的是奶茶还是汉服——恍惚间或许能听见二百年前的算盘声,在支付宝到账的提示音里轻轻响了一下。

 

富潘家族的老字号虽大多湮没于历史,但其构建的江南商业网络曾深刻影响苏州经济格局。从丝绸庄、当铺到南北货行,这些商号不仅是家族财富的基石,更是清代民间资本运作的缩影。尽管实物遗存稀少,但其商业智慧(如低息典当、南北货流通)对今日苏州的商贸传统仍有隐性传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