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今社会对教育为啥这么焦虑?(原创)

(2024-09-22 10:05:09)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吾思吾道
当今社会对教育为啥这么焦虑?(原创)

当今社会对教育为啥这么焦虑?(原创)

每当说到这个话题就特别沉重,有人说中国只有教化,没有教育。是有人搞乱了教育,原因是教育产业化、盲目国际化、教育理念混乱等

有些观点和文章说得不错,很多人有些思考,但不够深度和全面,看到了一些问题,但只是看到问题,并没有从更深的方面去思考和挖掘。



1,比如有人说:过去父母一个人工作,供几个孩子上学都没有问题。



那么请问一下为什么过去一人上班可以供几人上学?



因为时代的不同,需求是不同的。那个时代大家都只是为了生存,赚钱真的就是为了养家糊口,至于读书,有书都就行,没有太多的要求。那么现在呢?



现在大家都吃好喝好,赚钱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和家庭。因此大家的需求和原来完全不同了,需求不同了,读书的目的也就不同了,读书当然就“卷”了。



2,还有说,有些人不了解中国国情,提出与世界接轨,盲目学习外国的教育理念和思想。



这个观点我是同意的,但依旧还是提出问题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



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个世界上只要是人,是人类,TA都是崇强慕强的。国际化就是学习强者,那么为什么当初国际化的时候,没有这么多人来反对呢?原因也很简单,就是3、40年前我们还比较弱,无论从经济还是国力都是在追赶的路上,学习强者是必由之路。



现在我们已经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看世界银行公布的PPP(购买力平价指数),我国2014就已经是世界第一了,2023年我国是33万亿美元,第二名是26.8万亿美元。



从各种角度来说,我们已经完成了超越,文化也更自信了,同时也看到西方文化的各种弊端。大家也更反感那些国际化的事情。



3,关于教育的各种弊端,不少文章写得都对,问题是这些弊端如何破解,为何产生?



从历史上看,教育从来就是一个费钱的事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从来都是很卷的。自从有了科举制度,人才被江南占了一大半以上,为何?自古赋税半出江南,有钱才能搞教育,同时教育永远都是掐尖的。



为什么要读书?读书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是提升自己。提升自己不就是为了阶层跨越么!



现在大家都说阶层固化阶层固化。那么这个阶层什么时候不固化呢?就没有过的事,阶层本来就是固化的。



要想提升和突破阶层只有3个路径:建军功,善读书,赚大钱!王朝交替的时候,建军功可都是在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因此它凭什么让你轻而易举的突破阶层固化呢!没有的事啊!



和平年代可以通过善读书或赚大钱来改变命运和现状,这已经比建军功容易多了!因此,阶层固化这是常态,阶层突破那不是常态!不卷孩子那么就是卷家长,有资本、有资源、校友圈、同学会、推荐信等



同时,体育就是和平年代的建军功,走体育线就是分子踏着众多的分母上线,艺术类是另一种善读书。同时,赚大钱也是有巨大的后遗症的!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因材施教,顺其自然,孩子是什么料,就去做什么材现在出现了不少新的毒鸡汤,比如,说什么不含诱惑的深情,那个有条件的爱,考试考的好呢就奖励你什么,这就是诱惑爸妈爱的好像是那个表现好的我,成绩好的我,而真实的我他们会去爱吗?如果对孩子说,无论你表现如何我都爱你,无条件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我说大错特错,我们可以接纳孩子的平庸,但绝不是什么无条件的爱孩子这种“毒鸡汤”。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很多人都搞清楚了吗?你3了还在喝奶,你妈妈继续喂奶;6岁了你不去上学,你妈妈继续陪你一起,在家开心每一天;20岁了你不肯去上班,你妈妈让你在家啃老,让你继续嗨皮。



这是什么这是在制造废材,制造一个怪物。孩子努力了但能力水平不行,可以接纳,没问题。孩子学习不好,你就做适合你的事。孩子什么都不愿意去做,你还能接纳孩子吗?那是爱吗?那是以爱的名义害孩子,是大害,制造毒瘤



孩子有能力,我托举你;孩子平庸,我认同你。但前提是你努力过了,而不是直接躺平,尽人事听天命,顺其自然是什么料,就去做什么材。不要都往一条路上去挤,挤不过,自己不仅累,还是头破血流。



林则徐曾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真正有价值的是留给子孙后代的是思想,不是财富和资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