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2010-11-02 19:55:07)
标签:
杂谈 |
某人追着我要一篇个人介绍的文字,实在是让我犯难。
她在邮件里说必须要有几百字,囊括我的经历、个人兴趣爱好、特长表现等等,基本上是一个全本的说明书。
我挖空心思写了改,改了写,实在难以满足她的要求。不如写成博客,供所有看官一笑,罢了。
冉甲男,女生,不敢说自己是作家,自诩为写手。
既然是80后,我前20年的经历和所有80后一样,规规矩矩按部就班的从幼儿园开始,小学、初中、高中,所有的集体生活一步没落的走了过来。算是完成了国家应有的教育程序。
唯一让我觉得自己不完全算是一个“产品”的地方,大概就是自己所热衷的阅读和书写。
非常羞愧的说,我10岁开始写诗。因为自己幼稚的热情,诗人是我最初的梦想。
之所以把个人简历放进博客,就是因为这些经历正好处于是个事儿和不是个事儿之间,精确的说,是一个蛮好的谈资,却不能当成经历。
初中的时候,在一份当地的报纸上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
高中的时候,连续在《草原》杂志上发表了几首诗歌,和一篇小小说。
但是这些经历还不足以让自己能够跨过高考的门槛,所以严格来说,我是高考移民。
经历了严酷的题海战术,体验了一天只有5个小时睡眠的整年,修道院一样的高三,从二线的小城冲向北京,战战兢兢又义无反顾。所有的特长都是泡沫,任何才华都是幻想——这大约是我最早面对的一个残酷现实。
200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读影视专业。
大学期间唯一能够安慰自己的就是,对西班牙导演阿尔莫多瓦作品分析的毕业论文,但是最终并没有发表,颇感遗憾。
毕业后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各个教室旁听两年,但最终和北大宗教哲学系失之交臂。
转战到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就读外国哲学,主修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
同时期,开始和父亲学习电视剧本的写作,利用假期和一些空余的时间,作做人物和情节设计、小传和大纲,断断续续,直到09年人物和情节基本成熟起来,一鼓作气将其完成。
研究生时期两件事对我影响比较大,
一个是在新浪开博,写作成为一个半开放的状态,书写开始从自发转向自觉。
另一个是学习期间不断的专业论文训练,哲学确实给了我一个看待世界的视角。
我为上海市研究生论坛写过一个小论文,关于父亲的电影《剃头匠》——批判都市生活《都市生活中的死亡:个人的荒谬和尴尬》被某周刊发表,事后成为我转载量最大的文章之一。
最荒谬的是,我领到了这家周刊给我的稿费,却忘记是哪家刊物发表了我的文章。
然后就是目前的这本小说《我的非常闺密》。
之所以个人简历让我为难,是因为我的写作经历不具有足够的传奇性,我的个人“才华”也不具有传奇色彩。
在我自己看来更像是一个受父亲影响,有那么点儿文学愿望的小女孩。
几年前,当80后在大家视线里成为焦点,一个又一个特立独行的文学青年骄傲的站在时代的前端时,我是被他们所代表的。
现在,80后已经渐渐走出青春洋溢的年龄,我才开始行动。
如果早个7、8年让我写一篇自己的简介,我会写的神采飞扬、傲慢而轻狂,认为自己理所当然是万众瞩目、是才华横溢。如果真的有那么一篇文字,恐怕会让现在的自己羞愧万分。
今天我在博客里写写自己,也依然小心谨慎,唯恐会让将来的自己羞愧万分。
完成一个任务,既让对方满意,又让自己满意,是很困难的。
后一篇:转载别人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