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论 |
一次关于后现代艺术的讨论,结果在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上纠缠不清。几个老师对此的观点倾向于思想性决定了艺术,我跳出来说,艺术就是形式艺术。借此反对那些对艺术的偏见。
艺术和哲学和宗教和科学一样,它不局限于美,而是对真的探求,对真不断回到原点的解释,是艺术发展的一个动力。哲学用思想探求、宗教用信仰探求、科学用实验探求,艺术用形式探求。任何时代,人都需要艺术,对形式审美的过程也是安放灵魂的过程。也只有对真无限接近的艺术才可以被称之为艺术,才可能安顿人孤独的灵魂。
所以,艺术就是形式艺术,用以区分艺术的方式是形式,如同绘画、建筑、雕塑、音乐等等,每一个都是不同的形式,而用思想来区分的恰恰是哲学。艺术就是用形式去思考,形式就是思想,就是内容,就是情感,就是对这个世界的全部解释,就是灵魂,就是本体,就是生命本身,就是一切的全部。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不是因为有太多的形式使艺术表达不出它的情感和思想,而是没有恰当的形式。所有的艺术家都是缺乏形式、表达困难的人。
所有的人们都热衷于回溯到古典艺术,崇尚优美和崇高,指责这个时代浮躁和浅薄。可是,回到古典时期,甚至更近的时期,近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差别很大,农民、工人、贵族、政治家们的物质生活完全不可比较,但是人们的精神领域却极为相似。在共同的信仰之下,共同的国家理想之下,人的灵魂在相似的文化背景和神性照耀之下,呈现出趋同的特征,同时那些精致的艺术,绘画、建筑、音乐等等能够获得一个时期人们普遍的认同,赞美、欣赏。在现代社会,后工业化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大致趋同,吃一样的快餐,唱一样的流行歌曲,老板和工人的孩子把自己打扮得一样时尚。但是这个时代人的灵魂经历完全不同,甚至差异巨大。
这是一个无比孤独的时代,每一个人的灵魂都找不到同伴,他们的趣味、经验、文化都不尽相同。这个时代的艺术,不再具有共同的审美者,每一个审美者的审美经历都是这一个和当下的审美经历,彼此不能替代也不能解释。是唯一的,独特的,也是孤独的审美。后现代艺术在这样的时代出现,它不再表现那些神性的人体和世俗的风景,他们不再那么肯定自己的所到之处。一次艺术的创造就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危险之旅,艺术家和他的审美者们一同旅行,没有人知道目的地是何处。这不再是托尔斯代的时代,一切都是那么地确定不疑,艺术家和上帝是一个洞里的两头熊,我们只能抬头仰望。后现代艺术只在我们身边发生。
但是,并不是一切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当后工业化时代到来,一切都可以复制,那些伟大的独特的艺术品也没有逃脱这样的厄运,于是人们以为把垃圾筐放在画框里成为艺术,会按回车键就是诗人,完全是工业化时代复制品泛滥引起的错觉。艺术家对形式的选择永远的谨慎的、也永远是理性的。那些看似感性的作品,那些直观的甚至简单的形式,必经过了长期的理性的思考,不仅是天才的灵光一闪。一个艺术家必然是一个理性的人,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是一个感性的人。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最难成为的就是艺术家。他的创造是对灵魂的创造,一个完整的世界,全部的形式和意义,艺术家和上帝同在。
一个后工业化的时代,一个复制品泛滥的时代,一个灵魂没有居所的时代,一个无比孤独的时代,艺术从来没有消失。
后现代艺术的一个更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未完成”。用电影《帝国大厦》来说,一个画面6个小时,审美者不是简单的承认它是艺术,然后抱着客观冷静的态度,置身于外。相反,在观看的过程时,审美者的欣喜、烦躁、沉闷、无聊、甚至愤怒,统统共同构成这个作品的一部分。后现代艺术不再是一次性被完成,它具有变动不定的意义,它永远取决于当下审美者的审美活动,它永远在同构中不断的更新不断的自我完成或者被完成。所以,这个时代的艺术比以往任何时代的艺术更加艰涩也在于此。
于是,审美者被要求必须具有和艺术家一样的灵魂,借此进入他的王国,成为同构者,将自己的灵魂全部拿出来,把孤独也全部拿出来,还有完整的个人经验,情感,一切的全部拿出来,在一次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同在。后现代艺术拒绝那些客观的置身事外的人,所以审美在后工业时代,复制品充斥的时代不是一件人人可以做得到的事情。换言之,现在对审美的要求是最为苛刻的时代。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艺术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审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