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直面现实,是为将来记录历史
http://wx3/large/48c3ab9fgy1fbzhhjmh83j20cg08dq3f.jpg
(今天直面现实,或秉笔直书、或聚焦生活,就是为将来记录历史)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文学家王羲之在他著名的《兰亭序》里有一句话:“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说的是,未来的人看今天的我们就如同我们看过去的人。没有对世事沧桑的体验是写不出这种富有哲理的文字的。
有人说王羲之书法写得好,文笔未必好。我不以为然。因为每当我背诵这篇序时,都有种怀古幽思的情绪油然而升,被这位大书法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气势折服。“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仿佛也吻合我写这篇文字的动意。因此我为他“大书法家”之后又加了“文学家”的“头衔”,以示我的尊敬。
如今,当我们面对互联网面对自媒体时,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能从电脑或手机屏幕看到不断更新的各类文图、视频,大都从不同角度记录这个时代的人人事事,“品类之盛”,妙不可言,无论赞颂美好,还是鞭挞时弊;也无论抒情寄思,还是托古喻今,都一一呈现于眼前。重要的是,这些现实热点广为大众关注。
http://wx4/large/48c3ab9fgy1fbzhi0j027j20cg08pdgr.jpg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历史就这么绵续千万年)
追踪历史、解读往昔,似乎写文字比起图片和视频来,更有优势。“学史以明志,知古而鉴今”。因此从这一点来说,对于如今仍然用文字解读历史的写作者,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尊重。是他们孜孜以求于古文古籍、追寻先人足迹,并从中寻出有趣有意,且对今人启迪的况味。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略一个事实,即在今天看来是历史的文字,无不是当时人对当时人和事的记录。因此再换成历史的角度看,作为现实主义的写作,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那些敢于面对当时的现实,并且秉笔直书现实的写作者,更值得后人景仰与尊敬。因为他们不仅记录了当时的辉煌与成就,还把现实的问题与矛盾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弥足珍贵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第一次发表作品,我就把视角对准了当下,用随笔“直面现实”。这大概与遗传有关,也与我生活经历有关。慢慢地,我从这种书写中体会到,今天直面现实,就是为将来记录历史。作为写作者,其实他的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呈现了现实,为后人提供了历史,哪怕是“只鳞片爪”的文字。
http://wx2/large/48c3ab9fgy1fbzhin1677j20cg08a74y.jpg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我其实有过一些历史故事的构思,比如“河阴之变”,比如“人面桃花”,等等。然而,当我面对现实,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时,却无法木然以观。心底总有个声音告诉我,无论是北魏的“河阴之变”,还是崔护的“人面桃花”,千百年来,流传至今,恰是因为当时的史官或诗人“直面现实”的记述。
事实上,中外历史,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所有记载,无不是当时人的“直面现实”,无论他们是历史的书写,还是以文学样式的描述,都为后人留下了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因为司马迁,我们知道了孔子的身世,圣人也是凡人身。“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史记·孔子世家》)。
在这个历史文化长河中,数英名,千古风流,洋洋大观。因为有他们“直面现实”的写作,我们才得以在这“文化”滋润下,绵续千年。正是他们,才使得历史文化长河中激荡出晶莹的水花,闪烁出璀璨的光芒。著名企业家任正非说得好:“一切都可以失去,唯有文化生生不息。”
我想,当你直面现实,并有感而发时,内心或许同我一样,会不期然漾起快乐与满足的情愫。因为我们都是现实的见证人,也是历史的记录者。
2017/1/22
【图片来自网络。涉及版权,请告知删除】
相关阅读:http://www.toutiao.com/i6378339535675195906/
http://www.yidianzixun.com/home?page=article&id=0FVuuwUn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