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和对待“鸡汤”作品?
http://wx3/large/48c3ab9fgy1fbx50cltkmj20cg08agm0.jpg
(是因为年轻人生活辛苦需要“鸡汤”作品,还是因为“鸡汤”作品泛滥?)
在中国这个讲究“食文化”国度,任何一种菜,大概都有数十甚至上百种做法。广东人煲鸡汤讲究,什么“气血两补”“西洋参”“红枣玉粟枸杞”等等,不一而足。我很简单,兑上清水,放上八角大料、生姜葱,再配些山药什么的,放电砂锅,再设定好“慢煲”。估计营养不会差到哪去。
说到“鸡汤”作品,应该是这些年来比较时髦走俏的东西。有朋友说,因为年轻人生活越来越辛苦,所以它成了安慰的药。我一时没理清楚,到底是“先有鸡还有先有蛋”?也就是说,到底是因为这些“鸡汤”作品泛滥,还是因为年轻人“辛苦”,需要这些“鸡汤”滋润安慰干涸的心灵?
不管怎么说,这是现实。是现实我们就得面对。因此当我面对这个现实时,就想起自己年少时喜欢读“格言”“名人名言”之类的书。记得当时有专门描写风景、人物的小说经典段落之类的书,是为小说创作提供帮助。有朋友喜欢创作,却很少读名著完整版,只读简介,或同我一样读那类书,甚至还整段背下来。
http://wx3/large/48c3ab9fgy1fbx520mtm8j20cg06s0t9.jpg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现在想起来好笑。无论什么名言什么段落,如果不放在一定语境下,便很难体会其美妙,也难产生系统的思想。写作时自然没有人物没有故事,语言也不生动,很容易落入某种套路。我那位朋友,后来终究没写出小说作品。因为一写就空洞无物,整章整篇都是文字堆砌,像老太婆裹脚布,又臭又长。
有些“鸡汤”作品大概也如此,仿佛至理名言,不容你思考,或者不容你有思考的余地,你有点被“灌汤”的感觉。当然,对“鸡汤”也不能全泼掉,至少它可以马上解渴解饿。比如有些正对了你当下的心思,你倍感亲切,好像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可是读多了,渐渐地你就发现,彼处是那么说,此处又这么说;那边是那个名人说,这边又是这个名人说。多有重复,莫衷一是。
因此它们对没读或少读大部头经典的人来说,是对了一时口味。就像我煲的鸡汤,自以为营养不差,却经不起品味和深究。有不少例子可以说明。前不久看到有人发了十几段名人名言,其中有陶渊明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暂且不管这句话的意思,只说它本不是陶氏语录,而是“黔娄之妻有言”。
http://wx1/large/48c3ab9fgy1fbx52p4lnej20cg08374u.jpg
(他一身融汇了东西方的智慧。智者之言,亲切有味。——林语堂福建漳州故居)
这还属于常识,比较麻烦的是断章取义,任意解读。长此以往,就会造成读者思想浮浅和混乱。比如有人转引了一段话,其中说道:“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我看了觉得有点“存天理,灭人欲”的意思,又像是老子的语气。但是我怎么看怎么别扭。暗想,人如果没有欲(望)怎么会是“天下之福”?若果人没有欲望,别说没有创造的活力,估计离槁木死灰亦差不多矣。
在我看来,那些可敬可爱的写手们,为了轻松地赚些稿费,写这些年轻人读起来也轻松的“鸡汤”文字时,是不会想到他们正把年轻人引向歧途;也不会想到他们在教人不花时间认真读完整的经典著作。以为有这“鸡汤”就有满满的“正能量”了。就像我年少时读的那些东西,想走捷径,却底气不足,后来需要下功夫补课才行。
我想,真正的“碎片化”阅读大概从这“鸡汤”开始,根本不是因为网络。因此我建议朋友们趁早远离它。花点时间多读些中国古籍中的经典短文,还有鲁迅杂文、林语堂的《高谈妙论》、蒙田随笔等等。因为它们有系统的思想,文章也有张力,是这些大师们集多年的阅读、思考之后的精华与结晶。
2017/1/20
【图片来自网络。涉及版权,请告知删除】
相关阅读:http://www.toutiao.com/i637758341373336012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