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随笔杂文 |
关于《户口的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对知识分子的重大摧残。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一次是明清的“文字狱”。第三次则发生在中国的当代,即一九五七年的“反右”和发动于一九六六年、结束于一九七六年的十年“文革”。然而,现如今我们许多人却对这第三次灭绝人性的重大摧残,或讳莫如深,或谈虎色变,似乎一谈及这,便会灼痛某些人的神经、冒犯伟大的神灵,好像被掘了祖坟一般!而我以为,这种种观念和态度,恰恰是对历史的不恭,对祖宗的不孝,也是对后代的不负责!
《户口的故事》,是周素子老师饱蘸血和泪书写的在黑暗政治统治下,挣扎于社会底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苦难历程。虽然它书写的只是“这一个”家庭,但却折射出了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辛酸史。字里行间无不表达出作者对那个时代的鞭挞,对祖国未来的忧患、对人民的赤诚。
时值中国“反右”运动五十周年之际,我朋友周三幼利用工作之余,将其母写就的这些篇什整理出来。在我一再催促下,她将它们传到我邮箱里。读它们,有时候我不得不停下来,用纸巾拭去眼角的泪;有时候我甚至泣不成声,难以卒读。而每读完一篇,我的心灵都会受到极大的震憾和洗涤。每当想起周素子老师为了那一本限制中国人流动和生存的户口簿,为了三个女儿的前途,一忽儿江南一忽儿西北,又一忽儿西北一忽儿江南,忍饥挨饿,历经磨难时,我都会不期然地潸然泪下。同时,我又为周素子老师不畏黑暗强权的胁迫,保持一个知识分子人格尊严的气节,油然而生钦佩之意。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我国古代大诗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屈原,两千多年前就将知识分子的浩然气慨,淋漓尽致地呈现于前了。他警醒中国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虽“重昏而终身”却“董道而不豫”!如今,这一精神,我们亦不难从周素子老师的《户口的故事》里得到诠释。
我相信:所有中国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都会如我一样,读罢《户口的故事》,久久不能平静其心,并掩面沉思,沉思中国知识分子彼时和现时的境遇,沉思中国知识分子对祖国对人民矢志不渝的惓惓爱意,也沉思中国社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