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控期间

标签:
团购封控区静默区 |
分类: 记忆上海 |
封控期间
3.28接到上海要“鸳鸯火锅似的封城”的通知,即以黄浦江为界,浦东从3.28封到4.1凌晨5点,浦西从4.1凌晨3点封到4.5凌晨5点。这样叠压式封城以减少封城带来的损失,足够智慧。 有的市民更具智慧:只要在4.1凌晨3点前潜入黄浦江底然后在5点在浦东上岸就可以成功躲过封城了。
接到通知我先忙着去拍樱花,享受樱花飞舞飘落的感觉,留下她们转瞬即逝的倩影。收工回来路上在超市买了货架上唯一的两棵娃娃菜。
封控第一天,下楼做核酸,组织者和居民都不重视。虽然居委会明确规定了各幢楼及各楼层做核酸的时间点,但遵守的人少。电梯上下都是满载。队伍中几号楼的居民都有。20管一组,万一有阳性,复核起来不是自找麻烦?可见领导事先没有做严格周密的部署。甚至我还看到两个志愿者差点吵起来。一名男性志愿者主张队伍不要排在一楼厅堂里,人员密集容易感染。一名女志愿者却认为他小题大做。
结果,本来在网格化管控时全阴的我们小区,四月初,“”开始出来了,而且是像羊拉屎一样没完没了,今天这幢楼,明天那幢楼。小区被冠名为”封控区“至今。凡是拉走一只“”小区就会在杨浦区上榜。女儿每天上午第一条微信就是“你们小区又上榜了”!
我们一号楼的“”更是”层“出不穷,总共19层楼,没出“”的楼层寥寥无几。今天804,过两天704,再过一天604。显然这是病毒通过下水道传染所至。在这里要说明一下,谁家出了“”居委是保密的。这是704的居民自己在楼群里解密我们才知道的确有下水道传染途径一说。大家都非常感谢她也敬佩她。她老公是“”。她说老公很喜欢在卫生间抽烟。在老公被拉走后两天她带着5岁的女儿作为密接者到酒店去隔离,但实际上是去方舱。她很无助,居委会已经管不到她们娘俩,一切都要听疾控中心安排。无助的她只能听天由命。5岁的女儿总要把口罩摘下令她忧心忡忡。。。她们没有被感染真是老天眷顾。
尽管如此,我过得还是挺安然。我只要处处谨慎不使自己变成”“,老先生整天关在家里只和我接触,我不阳他也不会阳。可是随着政府防控措施的变化,我的心情开始紧张起来。就是那个一家有,整个楼层,或十字楼层,甚至整幢楼都要拉去隔离的政策,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终于威胁来到了我身边。5.8日,我们楼17、18楼各检出一只““,按照新规,两层楼的居民全部作为密接者连夜被拉到安徽宣城隔离。那天晚上11点我一直站在窗前目送大巴离开。我是非常质疑这种做法的。同住人作为密接者隔离无二话,可这同一楼层的居民本身都是足不出户的根本和感染者无任何接触却要和真正的密接者被关进不通风的大巴行程5个小时,如果有隐性感染者岂不是给病毒提供了传播场所?
我更担心的是自己的处境。如果光是我自己,阳了我也不怕。我没有什么基础疾病顶多方舱住上一段时间。可是阿尔兹海默症的老先生怎么办呢?他现在几乎是不能自理的,尤其是睡觉吃饭。他眼睁着的时候休想叫他躺在哪怕坐在床上,非得等他迷迷糊糊睡着了才能把他强行搬到床上,合衣睡下。不知饥饱,一餐饭要吃上几个小时,反反复复微波加热。有时犯迷糊就会在地板上小便。这些天在家里也是状况不断。莫名地把假牙倒进马桶冲走,我只能陪着他吃盖浇饭和烂面条;坐在椅子上睡着了摔得鼻青脸肿,幸亏没有骨折!他这种情况怎么能带他去隔离呢?现在每次下楼做核算,都是志愿者提前叫我们下楼先做,而且志愿者像哄小孩儿一样哄着他,到了方舱我总不能一刻不离盯着他吧?看到真如西村儿子在国外的退休老人,保姆不让她出去把房门锁了,她就从二楼跳下去了,抢救时还看见她的脚在动。联想我的房门、厨房门为防他也是天天锁着的,真有些后怕。
女儿嘱咐我万一摊上坚决要求居家隔离 ,哪儿也不去。可是那些活生生的视频,那些破门而入的警察,那些一口一个违反防疫规定的罪名,那些“不离家隔离是违法的,是要影响你三代前途的”的恐吓。。。深深印在我的脑子里。每天做完核算都祈祷我们楼层千万不要出“”。有一次老先生的核算报告先我出来几个小时,我就魂不守舍地等了几个小时,真有些精神过度紧张了。我没法自信,因为即便抗原阴性去做核算也会阳性的,没人为你复查,先拉到方舱再说。有不少案例就是一到方舱就变阴了。
左思右想我把我的担心在楼群里讲了,目的是想取得大家的同情和理解,以备那一天真的降临。我知道这是家丑不该外扬,可我管不了这许多了,我变得空前地脆弱。直到17楼的居民安慰我,说居委这次很认真负责,也很人性化。他母亲105岁,允许他留下照顾母亲居家隔离。并且告诉我70岁以上可以自己做选择居家还是外出隔离。我的心终于放下了。从心里感谢有这么靠谱的居委!不过后来再出现“”也没见密接者被拉走,是知道以前做法不妥?还是形势好转放宽了要求?不得而知。总之,有个靠谱的居委是很重要的,它不仅要奉命行事,还要对居民负责。若不是那位黄浦区五里桥街道某小区居委主任为民做主批准小区阳性居民复检怎么能揭露出某检测公司阳性造假的罪行呢?
封控期间最主要的问题是物资供应。我平日就没有囤积食品的习惯,也许是购物方便吧,经常是无米下锅了电话米店老板送来;肉更是现吃现买,想不通为啥有人会把鲜肉买回去冷冻起来?我的一个朋友竟然库存了近半年的食品,粮油米面各种罐头老酒应有尽有。我问她咋会预料到封这么久?她说她是常备不懈。我很佩服,看来解封以后也要养成存货的习惯,万一战争或是灾难降临,都要靠自救。估计常有台风、地震和海啸的日本就是这样常备不懈,网上流传许多日本妇女保存食物和蔬菜的小妙招,我也学了不少。
第一次团购是居委会组织的。110元各种蔬菜约12斤,(主要份量是萝卜土豆洋葱类)虽然觉得贵,但看在是居委组织的就电话预定了。结果是价贵质差,还有绿叶菜腐烂。我问送货上门的居委成员,为啥政府出面组织的团购还这么贵?她委屈地说,这是区商贸协会提供的菜,她们只管统计配送,一分钱好处也没拿。她的话我信。搞鬼的应该是区政府和商贸协会的人。后来,小区有志愿者小伙自己当团长建立了团购群。入群人越来越多直达500人,耿团长很负责,很忘我,很辛苦,不是一般人能为。他不但要有多方的协调能力,还身体力行,接团分发食品,协助志愿者送货上门。有一次团购蔬菜正赶上高温33度,叶菜烂了不少,他主动和商家协商为大家补偿了一半损失。在团长的带领下我团购到了虽然价格翻倍但质量保证的食品。后来居委第二次团购100元一份的菜我就没有再参加,参加的居民反映也是有各种问题。依靠政府的年代似乎已经远去了。若没有团购不可想象日子会过成么样?所以尽管团购价格成倍翻,居民也得接受,也能接受,甚至要抢购。我一直以为我们国家没有政府办不成的事,但这次政府输给了团购。为了尽量减少感染的机率,不到不得已我不会团购食品,怕给志愿者添麻烦。咱是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人,也是下乡十年的知青,比这苦的日子过过。开始几天的伙食还可以,后来就只是一菜一汤,有时甚至是以汤代菜。几个发芽的土豆也要计划着吃。四个土豆17元,一块2斤不到的冬瓜16.5元,8个番茄47.8元,尽管舍不得也得吃啊!封控50多天只吃了5斤肉,肉实在不好买,我们居委不像人家徐汇区鸡鸭鱼肉应有尽有,从来没发过一次肉。不知上海市的保供物资是统一分配还是各行其道?央视报道外省市支援上海2500万吨物资,平均每人1吨,我们小区从来没发过。
前几天楼群进来一位姑娘,她是到楼下做核酸时遇到邻居才被拉进群的。谁知她一进来就歇斯底里大喊大叫,抱怨楼组长为啥不叫她入群,她到现在不知道小区有各种团购群,没买过任何东西。大家劝她,这些群都是自愿组织慢慢互相介绍扩大的,不是居委行为。她还是不依不饶。群主只好先把她移除,待她平息后再说。姑娘是个老姑娘,内向孤僻。封了近50天,没有一次团购,仅靠政府发的保供物资怎么能够呢?就是粮食也不够呀?我米面已经买过多次了。她父母没有微信,她肯定是觉得愧对父母,把火撒到群里来了。做好核酸她不肯回家,对着手机在各个群里吵。妈妈叫她也不回,直到警察和她谈过才算平复下来。重新进群后,大家给了各种关爱和资助。这当然有她本身性格的原因,但也很理解她那种被所有人抛弃的无助的愤怒和自怜的悲哀。
今年我分配到上海整整40年。和其他城市相比上海在我心中一直是最棒的。但这次抗疫表现实在是令人费解。我很少在亲朋好友中转发那些关于上海防疫的帖子。大概认为那是家丑吧!昨天哥哥问我听说上海快解封了,你们怎么样?我回答我们不但没解封还进入了静默区。哥哥问我,不是分封控区、管控区、防控区吗?怎么还出来个静默区。我回他,上海的新名词多得很。大概上海的领导偏文科。封控区、管控区、防控区、静默区。密接、二次密接、同层密接。清零、社会面清零、动态清零、社会动态面清零。点式复工、气泡式管理。。。
听说昨天核算3号楼发现异常,如果真是,那我们又要从头7+7来过啊!有人做了统计:3月20日,确诊24例。无症状734例。5月29日,确诊88例。无症状770例。封控2个月是维持原位呢?还是有望清零?但愿是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