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经济评论 |
海水淡化产业与能源产业同等重要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发布之后,天津市的广大干部群众异常兴奋,原因很简单,因为《建议》中提出,“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显然中央对天津已经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期望。
问题是天津能够承担得起这样的历史重任吗?其中的关键是要看天津在两个重大问题上是否能够有所突破。
第一个问题是水资源的瓶颈。我们用新加坡与天津进行比较来说明问题。天津拥有1000万人口,新加坡人口只有400万,但最近新加坡投资2亿美元,由凯发公司建成了日产淡水10万吨的海水淡化厂,可以解决新加坡这个400万人的国家10%的饮水问题。对比之下,天津有在我国海水淡化研究方面居龙头地位的国家级科研中心海水淡化所,有我国第一个膜技术生产基地天津工业大学,以及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一批科研和产业化队伍。问题是这支科研力量虽然坚持到现在,但还却还只能搞日产万吨级的海水淡化项目,而就是这样的规模水平,也还是试验性质的,达不到生产阶段。在天津,目前最大的一个海水淡化项目是在开发区,那里将开工建设的是一个日产淡水2万吨的海水淡化工程。
海水淡化对中国北方地区,尤其是天津基本就是唯一的解决方案。引水,从环境污染,到文物破坏;从水源供应,到建设与维护的投资,都是不能持久、不能考虑的方案。从天津的开发与人口估算,安邦集团的信息分析人员认为,天津可能需要有15座到20座10万吨级以上的海水淡化厂,总投资大约需要300亿人民币才能较为彻底的摆脱水资源,这一发展瓶颈。
第二个问题是产业结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也与水资源紧密相关。天津的产业结构是什么都有,什么不强!对比之下,新加坡的产业结构却是清晰而富有竞争力的。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中,服务业占71.5%。新加坡是亚太区主要的贸易中心、航运中心、航空中心、金融中心以及旅游中心。
天津近年集中搞的是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工程与现代医药的等六大支柱产业,上半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762亿元,同比增长34.65%,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8.2%。但我们仔细一看却可以发现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所谓支柱产业其实就靠的是龙头企业,谈不上产业,谈的上企业。再一个六大支柱产业基本都是工业,这些都与新加坡形成鲜明的对照。工业发展对资源有着极大强大的要求,连水资源都确保不了,如何发展工业?而发展工业又会加剧城市水资源的短缺,原来300亿的水资源投资,工业一起飞,开发区一火起来,可能根本就不够用了。
所以,天津的产业结构,必须向现代服务业上进行调整。城市发展服务业,国内几乎没有什么成功的现成案例,都在摸索着前进。就连上海,也是一会搞工业,一会要搞服务业,摇摆不定。天津要完成国家“十一五”规划所赋予的历史重任,关键必须要结合水资源的现状与未来去考虑未来的城市产业结构,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我们希望强调的是,放眼中国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可从天津的发展硬约束上知道,水资源必须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之上,至少水资源也是与能源处于同等地位的。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水资源与能源的战略位置还相差甚远。应该说,中国经济增长之路是崎岖不平的,我们犯过很多的错误,但错误之中最大的一项就是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始终没有摆正。未来中国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希望就寄托在海水淡化产业之上,舍此无它!(2005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