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残鸠》——厦门晚报总编辑为拙作写的评论
(2023-01-04 08:15:58)
标签:
文学的礼物 |
读《残鸠》
《残鸠》短短万余字,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无非诉说一个中庸的男人,怀着无比接地气的“采菊东篱下”之理想,在退休前就规划退休后的世外桃源生活,享受起悠闲惬意的人生。然而,世事难料,美好的事物,总如过往云烟;幸福的日子,总是转瞬即逝,留下一地鸡毛。阿占特别加入了一段浅淡又悱恻的中年老男人老上司对于一个美女下属的暧昧情愫,这段犹如飘于云端的似有实无的不伦恋情,看似考验主人翁的道德底线,实则是在试探一个中年男人荷尔蒙的深浅,甚或是带有嘲讽一个雄性生物的未老先残。因而,阿占巧妙借用残鸠这一意象,像一把冰冷的手术刀,无情切开一个男性所谓的最后尊严,让我们看到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无奈。这种无奈,不仅是工作的平庸,更多的是生活的平庸,还有如对儿子自我实现的那种无助和无奈。而阿占又是那么巧妙地,让主人公走向了自我和解,这种和解,不仅是来自于与社会,与身边人,与子女的和解,更是一种通过走向大自然,和大自然的和解。正是最后通过跟大自然的和解,达到了放下人生所有的无奈、无助与那一丝丝苟且。通过与大自然的和解,还认知到了人类那么一种许多人不愿意承认的卑微,阿占还把这种卑微,悄悄融入到大自然里,因于这种融入,也就相当于洗清了自我的灵魂,还自己一个来时的纯净。
《残鸠》的结构也很精妙。主人公故事情节单一,却用一只残鸠来加以穿插,糅合,使二者恍惚合二为一,一些无法直接描摹的地方,用镜像的方式,清晰的展示出来,给读者带来更加直观的视觉冲击,那种生命中难于承受之重,直击灵魂,令人久久难于平静。主人公对城市的逃离,可以看做是一种从物质世界转而对于精神的求索过程,虽然如残鸠般无奈,难于达成,但终因儿子的醍醐灌顶而释然。残鸠作为镜像的主人翁,既是主人公精神世界的外化,也是理想世界的残影。在这个胶合无助的过程中,阿占轻易就撕开了现实世界的皮囊,露出最为真实也最为不忍直视的一面,这就是现实主义的意义,也是阿占这一短篇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