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千山璎珞峰的资料

(2012-01-01 08:11:41)
标签:

资料

人文/历史

文化

分类: 《尚阳堡札记》

http://s7/middle/48c23646hb56c8a435556&690

   

    高僧含可,顺治十六年(1660年)在盛京坐化,终年49岁,弟子们在千山璎珞峰为他修建了一座剩人禅师塔。
    璎珞峰下有钟楼,重檐歇山式,内有明嘉庆九年铸造大铁钟一口,重千斤,因钟楼承重力不足一直未悬挂。上铸有“开山祖师深文”、“不语禅师师广缘”等字,是千山寺庙中保存最早最大的一口古钟。站在钟楼远眺,金刚、通明、香炉、佛手诸峰美景,尽收眼底,故被誉为“钟楼远眺”。
    位于璎珞峰与金刚峰之间有大安山门,由花岗岩石砌成,芜殿顶式,中间有一拱门,门楣上雕有“敕建大安禅林”六个大字,背面楣上雕有“金轮永镇”。门前壁上嵌刊片,门内右壁上嵌刊片,记述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重修山门事宜。门两旁是石墙,门外有一对青石狮子,分列两边,置须弥座上,造型生动,形象逼真。扳倒井也在此处。通明峰与金刚峰之间有古西阁遗址。同时这里有明代芳行塔和芳行塔碑。
    璎珞峰顶有古东阁遗址。这里有古庵有涸井。保泰峰,传说是唐太宗时,东征时在此设有中军大帐,白虎堂在此峰。后清努尔哈赤也曾驻跸。璎珞峰西是大安寺最早的殿宇,唐太宗曾在此驻跸。碧桃峰西北为大安寺一殿,相传唐名将薛仁贵曾在此养病。
    璎珞峰下有大安寺,寺旁有观音洞,为一自然石棚,高10余米,半入岩下洞口有拱形石门、石窗朝东南,深7米,宽7米,平均高2米。洞上是古藤盘萝的石壁。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镌有“佛光”和“观音洞”五个大字,旁镌“大清道光十三年修石门仲秋吉立”和“辽阳县南樱桃园宗室庆”字样。另有许多镌字,因字迹剥蚀,无法辨认。石门有一幅楹联:“妙法无边周世界,一清甘露润十方”。横额是“五十三化”。 

    观音洞即是“石棚卧虎”。据《辽阳县志》载:“观音洞俗呼石棚沟,相传昔时石棚下常有虎卧,后有老僧静坐于其内,将石棚隔而分二,至今西间尚有火炕旧迹。东间有巨蟒时出洞口,亦不伤人,寺僧曾见之。”
    璎珞峰古松掩映,怪石嶙峋,山光水色,甚是绝妙佳境。
    大安寺群峰环绕,山势挺拔,花木葱茏,大安寺居其中,岚烟缭绕,古木参天,真是佛国仙境。东面是璎珞峰、碧桃峰、印盒峰、南中峰、嶂目峰等一字并排而列。璎珞峰南有一突拔而起的巨大石柱。稍向北斜,高达数十米,峰顶凸起一石,大如丈许,圆突小尖,似桃似盔,百看不厌。昔日称此峰为唐帽山。清·康熙年间翰林院大学士陈梦雷有《游千山记》:“东西双壁,峙立千仞。东为唐帽山,北有璎珞观”。传说唐太宗率大军驻跸璎珞观,将战盔摘下来放在此峰顶,化作一石,由此得名。
                                                                            ——引《鞍山史略》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79411320_2_1.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