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曼讲《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2020-03-24 18:44:23)分类: 道德经 |
叶曼讲《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六章是拿打仗来做例子,来说明知足的重要,而要点还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对于人来说,要以清静、无为为主。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王弼注为“天下有道,知足知止,无求于外,各修其内而已,
故却走马以治田粪也。”意思是说,天下有道的话,你每个人知足也知止。我曾经问诸位,“知足”和“知止”有什么分别?我认为,知足在我我心里,是我心里的欲求,是欲望的满足;而知止是我行为之所止。当你心里知足的话,你行为就知所止不贪求了。所以说天下有道,知足知止,无求于外,各修其内。其实天底下没有可求的事情,没有可以依赖的事情,重要的是大家合作。人人都能够这样子的话,就做到了“各修其内”。做到了自给自足,不向外侵求,那么天下“故却走马以治田粪也”。为什么把“马”和“粪”联系起来?我们知道,打仗的时候要战马、也就是戎马。可天下太平的时候战马没有用了,那么,马干什么了?马在耕田,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打仗的马用来种田,结果是五谷丰登,于是真正民富国丰。个人修行也是如此,一个人每天心猿意马,驰骋田猎心发狂,怎么修道呢?个人修行不是向外来追逐名、利、权,而是反回来,耕耕自己的心田,这个意马不要让它向外奔驰,把它收回来,让它来粪田,粪谁的田?粪你自己的心田,种自己的心田。一个人能够这样子的话,就是修行了。换言之,反躬内省就是修行,这也是治国之道。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天下之无道,实质上就是贪欲无厌,不修其内,反而各求于外,故戎马生于郊。王弼注:“贪欲无厌,不修其内,各求于外,故戎马生于郊也。”正是这个意思。“求外”实质就是追求名、利、权、情这些东西。追求的结果就是天下纷争,因为,这些事物有限而人欲无限,资源不足,不够分配,所以,战争就起来了。故戎马生于郊也。郊外是种田的,结果战马都把种田的田地都占领了,田地里都是草,都养马了,请问老百姓吃什么?所以天下必定乱。
国家如此,个人也是这样。一个人整天的向外追逐,不是追逐名、就是追逐利,要不然就是声色犬马。结果如何大家都可以预料。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也就是说,这些东西害了我们的自性,最后身败名裂。
看看现世社会,多少有野心的政客用堂皇极了的名词,说一些冠冕堂皇又利国利民的话,结果他为的是什么?无非个人的名位罢了。你以为他真了不起?真是尧舜在世?孔子曾经说过,从前他“听其言而信其行”,后来发觉总是上当,于是变聪明了,“听其言而观其行”。百姓实际上是遭受了愚弄,以为一个政客有多么了不起。结果怎么样?可惜的是,明知道他政客祸国殃民,而我们不但不制止,反而来服从,将来“共业共报”。大陆这四十年的灾难,老百姓死了多少?几千万。这不正是政客的罪恶吗?问题就是这样,你跟着政客走,受报的也一样,这就叫做共业。我们有“个业”也有“共业”。
所以说“罪莫大于可欲”,真正的罪孽没有比可“欲”更甚的。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也就是说,天下的罪没有比可欲更大的,因为我们祸患、痛苦、犯罪,都由于可欲。所以我们说不见可欲则心不乱。比如我们在橱窗里摆得那么漂亮的衣服、那么美的首饰、那么多的东西,年轻人没有钱买,却通过犯罪来获得钱财。所以,我常常说,在台湾,每枪毙一个年轻人,我们都要负责任;因为我们把可欲东西搁在那儿,而让他得不到。最莫大于可欲,也可这么说,最大的罪就是引起别人的欲望。
然后,祸莫大于不知足。我们欲念不止、永远不知足。这个欲念是永远,所以说欲祸难填--欲望好象山谷一样,什么时候填得满它?永远填不满。填不满就永远不知足,不知足就会作孽、酿祸。求不得而欲得,一定会让心非常之乱,这样就个一个欲望之人招来诸多的祸害。假设你不见可欲,心就不乱;否则我们就是“未得之、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于是,我们这一辈子患得患失。所以,“求不得”在佛家说这是八苦之一,为什么求不得列为八苦,跟生老病死列在一起?因为,求不得就是可欲,是最大得罪,不知足是最大的祸害;然后咎莫大于得。我们的毛病是要得到某些东西,不管我用何手段、何种方法,非得得到不可。这个时候,祸害就来了。
个人如此,现代的世界也变成这样。大的到国家、小的到个人,莫不在争。所以不知足是一切灾患的本原。
世界上最贫穷的是什么?最贫穷的是最有钱的人。除了钱以外他什么也没有,他是世上最穷的人。我们把有钱人当作富人,不是的。我们对于这个社会、对于国家、对于人类、对于众生,我们要永远感激。看看我们住的房子、看看我们周围的东西,看看我们吃的、我们的穿的,我们有何德何能?自己对人类贡献了什么东西?于是,这样想的时候,你就真正的富足了。你能够这样想,你就永远保持一份感激,永远的谦虚。当你永远的谦虚,你总想要帮别人的忙,于是,你就永远得到人家的喜爱,烦恼也减少了。假设我们永远不知足,永远觉得为什么他的比我好、为什么他的比我多,于是你就拼命去找,越是找就越是感觉贫乏。尤其是物质、名声这些东西,永远觉得我自己太不够了,由此追求不已,于是招来祸患。大的国家灭亡,小的身败名裂。
无限的欲求会伤害心身。多少人拼命赚钱,还来不及享受就突然就死亡。你看这些人突然间倒下去,两手空空什么都带不走。所求的又有什么用?如果一个人粗茶淡饭,对于一切东西永远是感激,永远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多太多了,于是就不再争,而只想还报;那么,天下就太平了。所以我常常告诉人家,我说你们持咒,有一个咒语你们可以常常念,“我真是非常的幸福,我真是非常的感激。
前一篇:叶曼讲《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后一篇:叶曼讲《道德经》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