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国维企业家访谈录(二)访连玉明
(2019-07-31 23:25:15)分类: 企业家传 |
“兰特现象”透视——
剪刀 浆糊 回扣 难以支撑方兴未艾的信息业
文/国维
兰特,半年前,仅仅是连玉明脑子里的一个小火花;半年后,则成为拥有百万家底,200多名正式员工的山西省第一家私营独资公共关系公司。
一时间,兰特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成为矛盾的焦点,由它引发出的种种疑问一下堆在人们面前。
山西有没有信息产业?
半年前,在社会上闯荡了几年的连玉明,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创办了山西第一份公开上市的信息周刊:《每周经济动态》。他组织一些人从订阅的700种经济报刊中,用剪刀、浆糊筛选、加工出百余条信息,投放市场。《动态》小试锋芒,尚有销路,于是,他发动山大学生,亲朋好友,广为推销,订户从几百上到一千,两千… …仅仅半年,连玉明已拥有几千客户。与此同时,他不失时机,接二连三地推出了各种刊物。到现在,他们已由一种刊物发展成为“中国兰特每日市场信息网络”,有“国内外商品信息”、“乡镇经济信息”、 “生产资料产供销信息”、“领导决策信息”、“第三产业信息”、“外贸边贸与国际信息”等各种网刊300余册。也就是说,如果有人入网,则每天可收到一本由兰特提供的信息网刊。
兰特的出世,应该说是顺应了山西信息产业的需求。但山西有没有信息产业呢?山西信息中心的韩主任明确地说:“严格地说,山西还不存在一个信息产业,尽管各厅局,各大单位都有相应的信息中心,但都限于为本单位服务,真正走向市场的,几乎没有。”
山西的信息产业,仅仅是有这个单位,有这么个叫法,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形成服务于社会的产业,还有一定距离。
一方面,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设置的各种信息机构,其服务大多是内向的,信息资源只是在政府部门和特定的领域间流动。另一方面,近一年来山西一下兴起的十几家信息公司、公关公司,其中90%以上都是简单地编几本杂志,其内容局限于互相转抄,信息供需上存在脱节与失真问题,用户收益甚微。
影响信息产业发展的最大阻力在于这个产业的商品作用还未被更多的人认识,以至信息不能一条条去卖只有登上报纸杂志人们才肯接受。据调查,我国各部门之间通过购买信息开发信息资源的只占全信息流量的11%,利用市场经济信息来实现商品化的也占总量的8%。信息业市场化、商品化程度相当低。但,兰特何以一时火爆起来呢?
没有“源头”哪来“活水”
兰特在没有市场的情况下,硬是杀出一方天地,算是个不小的成功。连玉明的确有两手:
一是高回扣。局内情人透漏各种“网刊”的成本,并不高,但每推销一份的提成却很高,推销两三本,就可拿回机关干事一个月的工资,所以有几百号人自愿效力,也有不少员工,在这一点上挺佩服他们的总裁,一位该公司部门负责人说:“公司其实并没挣多少钱,钱都给大家挣了。”二是铁规矩。在兰特公司,各种规章制度至高无上,公司制人制度不认人,一个部门负责人,可能因为中午吃饭时喝了酒,或在办公室抽烟,而马上被免职。一个普通职员,完全有希望因工作成效显著,自然而然升为部门主任或更高,兰特的规矩严到工作时间不许吃异味东西,办公桌上不许摆个人茶具。同时,兰特的规矩又活到人员出进,干部上下成为家常便饭,用兰特人的话说:能挣下钱你就能干,干得好你就升。也许,正是这种灵活的机制,使兰特在信息产业并没有形成气候的山西一下火爆起来。
从外部看毕竟有一些有利条件。
山西省信息协会的一位干事说:“尽管山西没有形成信息产业,但人们了解信息掌握信息的愿望在增长,尤其是乡镇企业。在这种情况下,突然冒出个信息公司,人们还是能够接受的。”山西省一家报社的总编在评价“兰特现象”时说:“即便是从报纸上摘来抄去,也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把各报的经济消息分门别类,摘编成册,起码是节约了人们的时间,文摘报不是一样很有市场吗?”
从信息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摘编报纸终究不是个长久之计,信息流通的主要环节应有:信息源、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储存、信息传递、信息使用、信息反馈等。信息的本源,就是客观的市场经济活动和事实,对信息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信息源应是客户面对的大市场,但能及时准确反映客户的要求,确实不是易事。兰特目前有6种网刊,每年要出300期,有4万多条信息,拥有几千个客户,但这几千个信息源却很难在兰特几乎一天一本的各种《动态》上充分反映。这一点,兰特总裁连玉明也不得不承认:“现在主要困难时搜集难,收集上来处理也难。”
兰特尚且如此,其他类似兰特的公司就可想而知。由此看来,目前,山西兴起的“炒信息”热,都只是一股没有“源头”的“水”,至于经济分析,战略研究,发展预测,连纸上谈兵还没有做到。
高收入、高回扣是不是一条路?
兰特公司最抓人的地方是它那500元起步的高收入(相对于目前太原是一般企业、机关)以及每推销一种网刊50~100元不等的提成。兰特的员工一个月最少的拿是四、五百,最多的可拿到五、六千,甚至更高。在兰特开展的“全员推销大奖赛中”,金牌“推销大享”,两个月推销160份,按50元提成计,可拿8000元,还不包括奖励一辆摩托车。而且在兰特干的人,不少都另有一份本职工作。这就为在人浮于事份机关呆腻了的人,提供了一次达到“小康”水平的机会。在兰特公司的员工中,高级科研人员100余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占到90%以上。
高收入、高回扣是不是条路?对此,兰特总裁连玉明说:“可以说,太原市人才的价格,是兰特公司炒起来的,在我这干能拿五百、六百,别的公司想拉人,就得出更高价钱,人才值钱应该说是一件好事。”
而有不少的人对此持不同看法,省政府一位秘书说:“兰特的高回扣,是在钻社会空子,正因为有了高回扣,一些单位,尤其是公家,在订刊时就放松了选择条件。一些在单位有点实权的人,可以说有找到了一条发财的门路。”省直某部门的一位主任说:“不健全的信息产业,从另一方面来说,帮了兰特公司的忙,因为信息使用率的高低无所谓,高回扣才显的更诱人。而人们一旦认识到信息使用价值,高回扣就不再起作用。高回扣的结果就是只能大幅度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减少回扣势必危及兰特生存,所以说兰特的高回扣等于自己在赌自己的路。”
这一点,兰特的领导些许也有所察觉,高额回扣,庞大的开支,使兰特感到很大的压力。据说,兰特在收入方面要有所调节,尽管仍然保持高收入,但其中的一部分要打入效益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