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带病工作牺牲在岗位上” 的反思
(2009-06-07 11:58:15)
标签:
杂谈 |
关于“带病工作牺牲在岗位上” 的反思
迟国维
28岁的李杰走了,没人能想到,他竟然默默带病坚持工作三个多月,终因体质过于虚弱无法手术,失去了年轻的生命。昨天,高速交警李杰的追悼会在他的家乡武乡举行,亲朋好友、领导同事含泪送别这位年轻却尽职尽责的好警察。
(6月7日《山西日报》)
一位同事眼中的“工作狂”,曾创下连续工作70多个小时的记录;一位单位里的业务骨干,被高速交警三支队授予“破案能手”荣誉称号, 最后牺牲在岗位上。
李杰英年早逝的原因,始于今年正月的“拉肚子”,持续了40多天都不见好转。找不到病因,他就一如既往地工作,即便一天拉十几次肚子,他都没有请过一天病假。
怎么能让这样一个病人长期上岗呢?我不知道,这里面单位究竟该负多少责任?这样的人,生前是多么需要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呀!可惜他最需要的,恰恰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省委、省政府确定“三个发展”目标的第一句话: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努力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加快新基地新山西建设进程。
“以人为本”呀。我们是寻找人人心情舒畅、健康工作的环境,还是宣传“带病工作牺牲在岗位上”的“英雄”?是到了好好反思的时候了。
“高大全”,过去在新华社的通稿中是常见的,自己当了记者后,也按着这种新华体写过一些“高大全”。这种套路很简单,无非是“工作不休息,有病不看, 亲人不管,”再加上“不为名不为利,最后累死在岗位上”,总之,怎么不近人情怎么写,一个“高大全”就问世了。
后来,我发现这样的“高大全”,生活中很少,大多数是记者的妙笔生花,即使有,也是另有隐情。我写过一位工厂劳模,所谓的“工作不休息”是为了保证工时,几个月不回家,是因为夫妻不合,儿子干脆不跟他说话,身边也没有一个朋友。这种人,不管工时有多高,生活中是个失败者。其实,这种人不是宣传的对象,而是需要帮助的病人。
庆幸的是,现在除了新华社偶尔遗留这种“高大全”式的写作以外,一般媒体已经坚决放弃了,撇开可信度不说,这种“高大全”在生活中是个案,没有普遍意义,所反映的更多的是问题,而不是人物赞歌。
李杰已经过世,本不该说这么多。但为了避免“带病工作牺牲在岗位上”事件的再次发生,更是为了预防把悲剧性的个案,渲染成“高大全”,普遍推广,所以,在此说出自己的担忧。
华西村有条“村规”:不能带病工作,可以带薪看病。我想这样的“村规”应该普遍推广。
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第319期刊登文章《宣传“带病坚持工作”的思维方式应当改变》。文章对鼓励带病坚持工作的报道倾向提出了质疑。文章说,“我们早已进入了和平发展的时期,并且朝着法治社会发展,关于典型的认识模式和宣传典型的思维方式应该换换了。”特抄录于此,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迟国维
28岁的李杰走了,没人能想到,他竟然默默带病坚持工作三个多月,终因体质过于虚弱无法手术,失去了年轻的生命。昨天,高速交警李杰的追悼会在他的家乡武乡举行,亲朋好友、领导同事含泪送别这位年轻却尽职尽责的好警察。
(6月7日《山西日报》)
一位同事眼中的“工作狂”,曾创下连续工作70多个小时的记录;一位单位里的业务骨干,被高速交警三支队授予“破案能手”荣誉称号, 最后牺牲在岗位上。
“高大全”,过去在新华社的通稿中是常见的,自己当了记者后,也按着这种新华体写过一些“高大全”。这种套路很简单,无非是“工作不休息,有病不看, 亲人不管,”再加上“不为名不为利,最后累死在岗位上”,总之,怎么不近人情怎么写,一个“高大全”就问世了。
后来,我发现这样的“高大全”,生活中很少,大多数是记者的妙笔生花,即使有,也是另有隐情。我写过一位工厂劳模,所谓的“工作不休息”是为了保证工时,几个月不回家,是因为夫妻不合,儿子干脆不跟他说话,身边也没有一个朋友。这种人,不管工时有多高,生活中是个失败者。其实,这种人不是宣传的对象,而是需要帮助的病人。
庆幸的是,现在除了新华社偶尔遗留这种“高大全”式的写作以外,一般媒体已经坚决放弃了,撇开可信度不说,这种“高大全”在生活中是个案,没有普遍意义,所反映的更多的是问题,而不是人物赞歌。
李杰已经过世,本不该说这么多。但为了避免“带病工作牺牲在岗位上”事件的再次发生,更是为了预防把悲剧性的个案,渲染成“高大全”,普遍推广,所以,在此说出自己的担忧。
前一篇:太谷形意拳文武学校招生简章
后一篇:山西人,今年你喝“迎泽啤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