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让我们变成了好人?

(2009-06-02 15:33:31)
标签:

杂谈

 谁让我们变成了好人?
迟国维

5月份377名“好人榜”候选人及其事迹已于5月8日-5月25日在中国文明网集中展示,接受网民评议投票。投票结束后,综合网上评议和得票情况,以“助人为乐好人”、“见义勇为好人”、“诚实守信好人”、“敬业奉献好人”、“孝老爱亲好人”5个类别,共有100人入选中国文明网“好人榜”。(6月2日新华报业网)
现在“好人教育”风起云涌,改革30年,我们 突然发现“好人”越来越少了 。于是寻找“好人”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到底怎样培养“好人”?是让别人成为“好人”,自己躲在一边?还是让大家都成为“好人”?一些基本问题,有些人还是没搞清楚。
 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都在倡导“利他主义”,要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帮助别人,学雷锋,做好事,爱党,爱国,爱人民……除了自己以外,爱谁都行,群体越大越好。
 这种教育的侧重点,往往在动机上,一定要表现出是这么想的,想得越极端越好。至于能否达到想的效果,则不那么重要。
 比如说,天天给母亲买鱼吃,也没人说你一句好,但你要是大冬天光着身子爬在冰上,说是想把冰捂化了好给母亲捞条鱼吃,立刻名振四海。至于能否把冰捂化,你母亲能不能吃上鱼,就一点也不重要了。
 像二十四孝这种只讲动机不讲效果的事老了去了,我们见怪不怪,而且自己也断不了编几句瞎话,证明自己是好人。
 大家心里明白,真让每个人无缘无故地整天想着为别人谋福,真是太难了。非要说,只能编点瞎话。
 终于有一天,我们发现达到“利他主义”效果,一点也不难,有一个东西能帮助我们,那就是市场。
 在一个充分发达的市场里,每个人并不知道他的行为会给谁带来服务,也不知道谁会需要他提供的服务,更不知道那些他根本就不认识而正在消费他产品的人会产生什么效果,但每个人都在拼命地工作。
 市场的道德规范能让每个人做出有利于他人的事,但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有意如此,而是因为这种道德规范让我们采纳的行为方式刚好就有了那种效果。
 市场经济规范下的利他主义,再不是道德家说教下的夸夸其谈,带有表演行为的利他主义,再也不是被人追求的目的,而是为人所遵守的规则。
 大卫.休谟在18世纪就认识到市场的作用,他说:市场使人们有可能给他人服务却并不表示真正的善意,甚至根本不认识服务的对象,市场还使人有可能为了公共的利益而工作,尽管其他人并不抱有这种目的,这时候,人们在其中行事的秩序,让人一切从利益出发,甚至可以让坏人为公共的利益做贡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