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招鲜,害死人. 李广悲剧性格解析

(2008-07-18 14:27:45)
标签:

文化

一招鲜,害死人

---李广悲剧性格解析

       迟国维

 

 

     一招鲜,吃遍天。古往今来,这句话激励多少仁人志士。是人谁不想出类拔萃、出人头地、独占熬头?然而,我从西汉一代名将李广身上读到的却是:一招鲜,害死人。不信,咱们就边看边说。

                       (一)

     先说李广的“一招鲜”。李广生活在冷兵器时代,骑马和射箭是军中的核心技术。李广最大的本事是射箭,达到“天下无双”地步。他的本事既有世代遗传的因子,又有个人终其一生苦练不止的勤奋。

     李广是武将世家出身,祖上便是秦始皇曾经的心腹大将之一的李信。秦人重弓弩,强调步兵的火力打击。李家世代善骑射,到李广这代,修成正果。李广生来,臂长若猿,拉弓搭箭,一人有十人的力量。李广能拉三百多斤力才能拉开的大黄弓,而马可波罗看到蒙古劲骑射拉开一百五十斤的大弓,很吃惊,认为欧洲兵根本没法比。李广拉的弓是蒙古劲骑射的两倍,也就是说蒙古骑兵如果不是一拥而上,那么在其射程达不到的地方就将被李广一一射杀。

     李广一生,箭不离身,口不离箭,除了睡觉以外,做的说的全是箭。跟朋友吃饭聊天,说的还是箭。画地为军营,以射箭比输赢、输者饮酒为游戏,终身如此。射箭对他来说,如同粮食和空气须臾不可或离,这种苦练终生的结果是,炉火纯青、百发百中,即使是李广的子孙,尽其所能,痛下苦功,也还是无法与李广相比拟。

     有两个故事,可以证明李广的箭术。

一是《李广射虎》。有一天,李广将军夜晚从野外归营,刚走到营外,忽然间风声大作,就听见身旁的丛林之中有猛兽吟啸之声。将军一偏头,就看见草丛中好象趴伏着一只猛虎,风吹草动,那只猛虎也好象就要扑到自己的面前。情急之下,将军引弓急射,唉,这一箭射出去,也没瞧见老虎,也不知道射到哪儿去了。深夜晚间,什么都瞧不真,李广就先回营了。等到了第二天一早,将军派人出去找箭,只见一支箭簇没入石棱深处,原来昨天晚上,是李广错把石头当成了猛虎。有诗赞曰:“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我到认为,李广射死的是一只真虎,因为速度太快了,力量太大了,老虎瞬间变成了化石。化石全是瞬间变成的,不过是其它化石在地下,而这块老虎化石在地上而已。当然这种说法有待科学检验,现在,把话放这,权当“一家之言”。

     如果说《李广射虎》有传奇色彩,那我再讲一个真事。

     公元前121年,李广以郎中令身份率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与博望侯张骞的部队一起出征匈奴。李广部队前进了数百里,突然被匈奴左贤王带领的四万名骑兵包围。李广的士兵非常害怕,李广就派自己的儿子李敢先入敌阵探察敌情。李敢率几十名骑兵,冲人敌阵,直贯匈奴的重围,抄出敌人的两翼而回。回来后向李广报告说:“匈奴兵很容易对付。”李广的军士听了才安定下来。李广布成圆形阵势面向四外抗敌。匈奴猛攻汉军,箭如雨下,汉兵死伤过半,箭也快射光了。李广就命令士兵把弓拉满,不要发射,他手持强弩“大黄”射杀匈奴裨将多人,匈奴兵将大为惊恐,渐渐散开。这时天色已晚,汉官兵吓得面无人色,但李广却意气自如。军中官兵从此佩服李广的勇气。第二天,他又和敌兵奋战,这时博望侯张骞的救兵才赶到,解了匈奴之围。

     李广对箭术不仅有实践经验,还有理论研究,他著有《射法》三篇,是一位有文化的大将。

     可以说,李广是当时天下最有本事的人,他靠“一招鲜”,真能天下通吃吗?

                        (二)

 

    

      然而让李广终身不解的是,为什么天大本事,却一生走背字?

      李广一出道就走背字,汉文帝十四年,李广以普通百姓子弟从军,当时匈奴大举入侵内地,李广也从军出征,因为箭术超群而屡立战功,于是被封为郎官,可以经常陪伴在文帝身边。文帝知道李广的本领后曾叹息说:“可惜啊,你没有赶上好机会,如果你生活在高皇帝那个年代,封个万户侯是不成问题的!”

      李广听不出来文帝话外之音,文帝的意思是,你虽然很有本事,但不是我需要的本事。文景帝时,主要还是休养生息,国内比较太平,并不那么注重战事,对外主要以和亲来讨好匈奴。在文帝眼里,匹夫之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可惜,这层意思,李广没读出来,千百年来,文人墨客都没读出来。李白、杜甫、王维、王勃、王昌龄、李商隐、辛弃疾,无不赞美李广骁勇矫捷、精骑善射,痛惜他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等诗句把痛惜李广的情绪传染给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于是他永远能够引来民间无数惆怅,“李广不封侯,古往今来同一哭”。

     当个人的本事和皇帝的需要结合不到一块时,纵然本事大过天去也没用。李广没有悟到这一点,反而变本加厉突出自己的本事,像赌徒不相信手气不好非要赌下去不可。结果一生都走背运。 

     到了武帝时,雄心大起,要一举扫平匈奴,应该是李广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但是,对不起,命运之神还是不肯眷顾李广。

     武帝喜欢青年漂亮的女人,也喜欢年轻漂亮的男人,用今天的话,喜欢“帅哥”。

     卫青第一次出征24岁,他和另三员将领各率一支军队出塞。在这一次出兵过程中,四路大军出塞三路大败,尤其离谱的是老将李广竟然被匈奴所虏,好不容易才逃归。反而是第一次出塞领兵的“骑奴”卫青,出上谷直捣龙城,斩敌七百.卫青的军事天才使汉武帝刮目相看,他从此屡屡出征,战果累累。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漠南之战。未满十八岁的霍去病主动请缨,武帝遂封他为骠姚校尉随军出征。在战场上,霍去病凭着一腔血气骁勇及八百骑兵,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寻找敌人踪迹,结果他独创的“长途奔袭”遭遇战首战告捷,斩敌二千余人,匈奴单于的两个叔父一个毙命一个被活捉。而霍去病等人全身而返。汉武帝立即将他封为“冠军侯”,赞叹他的勇冠三军。

     李广一生大大小小打了70多场仗,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机会。武帝虽然也欣赏他的勇敢,但就连武帝也嫌他命不好,数奇。卫青第六次出征,李广多次请命,武帝拗不过他,终于答应并封他为前将军,同时暗中嘱咐卫青,说李广年老又命数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正面对阵。

     李广蒙在鼓里,并不知情,多次请战都未被准许,最后因部队迷失道路而受到追究。对前途彻底绝望了的老将军把责任全揽在了自己身上,含恨自刎身亡,为自己悲剧性的一生划了一个悲凉的句号。

     李广一生以个人本事和皇帝相抗,岂不悲乎。文帝景帝,不好战争,他偏呈匹夫之勇。武帝宠信外戚,他偏与外戚争宠,最后落到自取其辱,自了性命的地步。

     假如,李广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假如,李广有那么大的本事,却不那么自负;假如,李广知道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结果如何,不得而知,因为历史从来不允许假设。

 

 

                             (三)

     李广不但与皇帝斗,还要与老天爷斗。

     也许是本事太大的原故,他看不起除自身以外的其他生命,甚至不认为不是生命。首先,他看不起敌人的生命,他从来不把敌人当对手,敌人就是猎物,见一个杀一个。

     李广的这种自负,在司马迁为他做的传中,一开头就指出来了:“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李广的自负,导致他常常孤军冒进、身陷困境,甚至有被匈奴俘虏最后逃归的经历,他积累的战功常常以功抵罪,前功尽弃。在一个以战功论分封的年代,他的“难封”一定程度上也在情理之中。同时,西汉在匈奴方面下足了赌注,他这样轻率的行为自然不会被看好。李广可以说是个“常败将军”。假如他有一点尊重敌人的意思,也不会常战常败。

     李广有一次偷偷地去请教一个叫王朔的相面先生。 “究竟是我的面相不好呢,还是命中应该如此?”

     王朔当然不会知道真正原因,就狡猾地问李广说:

     “你是不是以前做过什么亏心事?”

     自小生长在大西北的李广,优点是老实,缺点是太老实。搜求了半天,说,“有一件事我一直感到于心不安,当年我做陇西太守的时候,羌人造反,我诱使他们800人投降了,却全部杀害了他们。”

     王朔说:“这就是老将军您不得封侯的全部原因了!"

     李广也不把士兵的生命当会事。很多资料称赞扬李广体恤士卒,爱兵如子,史载:“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以此故,再加上李广的声名,士卒都“乐从”、“乐为之死”。其实李广要的就是在个结果,他要用“妇人之仁”,换取士兵生命。

     李广打仗喜欢逞强,敌人不近身不射,多次使自己的部队处于危险境地,“将兵数困辱”。结果往往是“汉兵死者过半”,甚至多次出现“广军几没”的情况。“广军几没”,简单的四个字的背后是多少个士兵的生命?是多少个破碎的家庭?多少个失去父亲的孩子?仅仅是因为李广有天下第一的本事,就要付出多少士兵战死的代价,这就叫“一将功成万骨枯”。   

    《周易》有言:“天地之大德曰生”。李广选择的是灭掉他人的生命,他是在与老天爷斗,老天爷又怎么会眷顾他呢,那岂不是老天爷自己抽自己嘴巴吗。

     李广自杀前大声喊到:“这难道就是天意吗?”大家说,是还是不是?

     “天何其不公!”大家说,老天爷到底公平还是不公平?

     一个人有本事是件好事,如果这本事对社会和他人都有好处,本事越大越好。但是如果真有了天大的本事,就自以外天也不大了、地也不厚了、别人的生命也不是那么回事了,那么人不毁他,天也毁他。

    话说到这里,回到开头,我说“一招鲜,害死人”,你信了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