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质生活从学会喝水开始 (迟国维)

(2007-08-25 18:50:42)
标签:

健康/保健

 

品质生活从学会喝水开始 (迟国维)

     
    有没有水喝,是基本生存问题;会不会喝水,是生活品质问题。
    从喝地下水到喝自来水,是人类饮水史上的第二次革命,从喝自来水到喝健康水,是第三次革命。中国正在由二次革命向三次革命过渡。
    把人类饮水史的发展称之为革命,一点也不夸张。我们许多人,对水浑然不知。在我们的印象中,水是地下冒出来的,水是透明干净的,

水是无偿免费的,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是自己来的,所以,才叫“自来水”嘛。这种肤浅错误的认识,不仅破坏了环境,也伤害了我

们的肚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出版的一份资料显示,在中国主要饮用水源均检测出上百种有机化合物:松花江吉林段测出317种,福建闽江

100多种,武汉东湖102种,黄浦江更是达到700多种……面对这种状况,一些专家调侃:“这样的水喝下去,肚子里都可以开化工厂了。”
    我们是挺着“化工厂”的肚子,做着步入小康的美梦。
    首先打破这一美梦的,是三口百惠。上世纪八十年代,她主演的《血疑》风靡中国,她征服了中国影迷。而三口百惠首次来华的一举一动

,更是刺激了所有密切关注此事的中国人。她不仅自带饮用水,还要求中方配一个整体式厕所。如果说中国的厕所脏,多多少少可以接受的话

;那么中国的水脏,不能喝,还是头次听说。
    后来是阿兰德龙,他公开宣称,中国的水脏,不能喝。再后来是来华公司的日本人,他们的饮用水是空运过来的,他们喝水时,用吸管一

口一口地吸。到最后,一些来中国旅游的老外,也开始自带饮用水了。
    到今天我们终于明白了,不是三口百惠侨情,也不是阿兰德龙耍大牌,更不是老外小看中国;真的是我们的饮用水达不到人家的标准。应

该说是这些在我们看来非常挑剔的老外,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品质生活。
    从7月1日起,我们也开始启用国际时间先进的饮用水标准了,这标志着中国人的生活品质问题提到了重要的日程 。这需要我们重新对水有

一个全面的正确的认识。
    美国的雷德蒙.费朗西斯在《选择健康》这本书中曾经讲过,世界上并没有成千上万种疾病,只有一种疾病。就是细胞在代谢时出了问题。

鉴于水和细胞代谢的关系,他又提出:“会选择水的人对健康十分有利;不会选择的对健康会产生很大的伤害”。 
    首先我们要选择既干净又新鲜:我们对吃的食物的要求是,既干净又新鲜。对饮用的水似乎只注意了干净而忽视了新鲜。也就是只注重净

化忽视活化。食物放到第2天就感觉不新鲜,那水一放就是几天就新鲜吗?!透明不等于干净,干净不等于健康!我们要认真的去思考!
    第二多喝弱碱性水。人有男女之别,水也有性质之别,这就是水的酸碱度。按照酸碱度的PH值水分为酸性水(PH<7.0)、中性水(PH=

7.0)和碱性水(PH>7.0)。对于作为长期饮用的水,酸碱度PH值应该在7.0――8.0之间,呈弱碱性。这是与人体的体液有关,因为健康人的

体液酸碱度PH值是7.35-7.45,若人体体液酸碱性PH值降到7.0(中性)以下,人就会重病、死亡。酸性体质其实就是导致人体衰老的主要原因


    我们已经知道在饮食上要多吃一些碱性食物(如水果、蔬菜、豆制品、乳制品、海带、菇类等)。 但我们还不知道要多喝弱碱性的水。由

于人体75%由水组成,长期饮用弱碱性水能中和清除体内酸性废物改变酸性体质,这也是最好、最廉价、最方便的延缓衰老的方法。中国消费

者协会2003年3月10日曾发布消费提示:人体大多适宜喝弱碱性的水。若要检测水的PH值可以到化学试剂店购买PH6.4-8.0的精密试纸。   
      第三,直接饮用小分子团水。 著名中医药专家、山东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左振素在其编著的《饮水决定健康》一书中指出“小分子团水

渗透力强,容易进出细胞,常年饮用有利于健康和长寿;大分子团水因渗透力较差,难以进入细胞,营养进不去,代谢废物排不出来,久而久

之很多细胞就会因‘饥饿’或因废物堆积过多而丧失功能”,这就是所说的“细胞渴”(即细胞内外脱水现象)。 所以,若要解决口渴(体渴

)特别是细胞渴的问题,最佳的方案就是直接饮用小分子团水。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质决定体质、体质决定健康”,“水好自然身体好”!这就是说我们若学会选择好水就能获得健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