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英打死不演妓女是什么心态(迟国维)
香港导演谭家明息影17年后复出拍摄的作品《父子》于11日在北京举行了媒体见面会。由于是自己老板投资拍摄的电影,昨天那英也到了发布会现场,送来祝贺。那英刚一上台,就主动爆料称自己其实也差点和这部电影有关,“本来说让我演这部戏里的一个妓女,我怎么能出演这个啊?打死我也不能去,哈哈。”(10月12日新浪娱乐http://ent.sina.com.cn/m/c/2006-10-12/12031280943.html)
妓女是人类身上一颗毒瘤,始终与人类相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曾经自豪地宣布:千年娼妓毒瘤,一夜铲净,可惜只“干净”二三十年。死灰复燃后,是加倍的疯狂,更有“专家”指出,可用牺牲一代少女的方式,换得中国的“经济腾飞”。
妓女问题,应该引起所有人似的思考,文学、影视艺术正视妓女现实,当仁不让。其实,文学、影视从来都是这样做的。以“妓女”为题材的电影从来都不寂寞。不仅在好莱坞备受青睐,像台湾金马奖、香港金像奖、日本釜山电影节、嘎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等这些电影人看重的奖项,都对妓女题材的电影情有独钟。
一些名星都沾过“妓女”的光,如梅艳芳扮演的专一深情的妓女如花,不仅让她捧回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的荣誉,也奠定了她的电影江湖地位。她在《半身缘》中塑造的过气舞女曼璐的形象也成为一座难以逾越的里程碑。
吴君如凭在《金鸡》中演妓女阿金,拿到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刘晓庆年近50时还要抢着出演年方二八的名妓小凤仙。
电影中如此众多的“妓女”形象,决不是一句简单的吸引眼球能解释得了的,这表现了艺术家们对“妓女”问题的迷茫与困惑,以及探索解决之道的孜孜以求
的精神。只要让大家充分认识到这颗毒瘤对人类的危害,才能对最终铲除毒瘤起到促进作用,任何掩饰和不承认,都有益无害,就象医生不能对病人或家属隐瞒病情一样。
那英打死不演妓女,首先说明她对人类历史了解的肤浅,也许在她看来,只要看起来“光明”的东西,才叫“文化”;只有这样的“文化”才配她演。而人类的阴暗面,不是文化,只要大家都不说,就不存在。
第二,说明那英不具备演员的基本素质。演员必须学会“忘我”,演谁象谁,演谁是谁,当演员要“我”字当头,那就只能是本色演员,只能演自专性的记实片。那英打死不演妓女,言外之意,演妓女就是妓女,这只能说明对艺术的无知。
看来,那英要进军影视界,还有好多功课要做。
前一篇:拍拍良心 捧捧郝劲松(迟国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