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免费餐要不得(迟国维)
新华社昨天消息:从今年9月开始,太原理工大学饮食服务中心为经济困难的学生开辟了免费就餐点,每餐提供100人左右的饭菜。这一举措受到了学校师生的称赞。
这个深受广大学校师生称赞的举措,在我看来,实在要不得也。
首先,它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天下没有免费午餐,这是市场铁律,市场讲究: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提倡物有所值,反对劳而不获。但是,这不是说,在市场经济中,就不能照顾贫苦学生,恰恰相反,市场经济照顾贫苦学生的路子更为宽广,象勤工俭学,在发达国家很普遍,很多学生是靠打工赚钱完成学业的。发达国家的许多父母,在孩子18岁成人后,就不再给以经济资助,这成为一种时尚。有些学生学习一半后停学,出去找工作,等挣够了钱,再返回学校完成学业。这也是常事。
在国外也有免费餐,那是在教堂,一些中国留学生,实在没饭吃,就去教堂,但要在教堂干一天的活,就是说,必须用自己的劳动争回饭钱。上世纪80年代,大学校园流行一首诗:穿自己的衣,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现在21世纪了,莘莘学子连吃自己的饭都做不到了。我担心有一天连毕业考试都要免送了。
其次,免费餐对解决贫苦生负担只有象征意义,谁都知道,负担重决不是重在学费上,从吃饱的角度,每月二百够了,真正的负担是高不可攀的学费,学费降不下来,白吃何用?
第三,操作有难度。刚开始新鲜,每天提供100人左右的饭菜,还好掌握,时间长就难了。有的贫苦生羞于贫苦的帽子,可能饿着,也不去丢那个人。有的非贫苦生要占小便宜,白给的,不吃白不吃。这样到底每天做多少人的饭,就难了。多了浪费,少了不够,左右不是。事实证明左右不是的事,很难持久。
所以解决贫苦生上学问题,一是要把日益走高的学费降下来,二是拓宽勤工俭学的路子,三是逐步扭转大学生靠父母供养的风气,提倡大学生自食其力,完成学业。
10月19日<四川日报>10月13日<上海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