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审计官员“不点名”歪理
27日,审计署法制司的司长王秀明,坐客央视新闻频道《新闻会客厅》,解读2005年审计报告,针对今年审计报告“不点名”的批评现象,王司长做一些解释。在王司长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官话的艺术。
(原话)一,不是压力的问题,只是在报告的写法上,在体例的安排上,按照新修订的《审计法》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我觉得报告更加理性,更有利于对这些问题的揭露的层次更加深,问题更能够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解读)睁眼说瞎话,直面敏感话题,信口开河,东拉西撤,敢于视常识和逻辑如粪土。明明是压力问题,偏不承认,还要自编出一套歪理,自说自话。批评与否和调查的深浅,本来没什么关系,偏要一本正经告诉全国人民,只有不点名批评,才能深入调查;只有不点名批评,才能更有理性。如果王司长的理论成立,就用不着审计,因为不审计,就不用批评,不批评就最理性最深人。
(原话)第二个我觉得这种点名方法,因为写法上有问题,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说问题,没有对这个单位发表一些评价,正面的,包括反面的,也没有对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所以不了解情况的人看了这个报告,只是看到问题,没有看到这些单位好的方面,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到底责任在谁,也不是非常清楚。
(解读)这让我想到盛行已久有关批评的“动机论”和“效果论”。
所谓的“动机论”,是说批评者必须抱着良好的动机,你是真心实意地想帮助别人改正错误,要真心到如果别人改不了错误,比自己犯了错误还难受的地步。但是,光有好的动机还不行,还必须起到真能帮助别人改正错误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效果论”。
“动机论”和“效果论”,把批评者逼到了“圣人”和“能人”的地步,你必须十全十美,十分能干,发现错误,指出错误,改正错误,否则免开尊口,其实,这已经是在堵批评者的口了。
谁能保证自己的动机绝对纯正呢?再者,改与不改,是被批评者的事,现在完全让批评者来负责,岂不成了谁有错谁有理吗?
上世纪50年代,把很多人打成右派,凭的就是“动机论”和“效果论”,当时很多人的罪名是“恶毒攻击”,动机不纯呀。现在这种事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了,但是“动机论”、“效果论”还很有市场,还是一些人衡量批评的尺子,如今王司长把这“二论”扩大到了群众身上,你们不是喜欢看领导受批评吗,必须绝对纯正,不能只看到领导被批评的缺点,还要想到领导没受表演的优点,要学会前面看问题。
这是把群众往“圣人”和“能人”的地步上逼,这已经是在堵群众的眼了。如果人们不是“圣人”和“能人”,领导有天大的错误与人们无关。
(原话)他做得好我们把他表扬出来,实事求是说出来,我觉得对大家也是一个示范和引导,那些做得不好的,它应该从中也能受到一些启发,点名也是对大家一种威慑,是一种效用,我觉得表扬同样能达到这个效果。
(解读)这是典型的好变坏、坏变好的诡辩论,按照这种诡辩论,世上无所谓好坏事,反正能变来变去;世上也无所谓好坏人,效果都一样。王司长显然是把中央部委和人民群众当孩子看了,据说,国外对待孩子都是表扬为主。我们
的“公仆”,总是这种当爹的心态,智者的胸怀,做为“主人”的人民,怎能不越来越弱智呢?而那些被审计的对象,应该是最喜欢弱智的人们吧。
迟国维
北京市建国路93号万达广场《华夏时报》
100022
谁能保证自己的动机绝对纯正呢?再者,改与不改,是被批评者的事,现在完全让批评者来负责,岂不成了谁有错谁有理吗?
上世纪50年代,把很多人打成右派,凭的就是“动机论”和“效果论”,当时很多人的罪名是“恶毒攻击”,动机不纯呀。现在这种事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了,但是“动机论”、“效果论”还很有市场,还是一些人衡量批评的尺子,如今王司长把这“二论”扩大到了群众身上,你们不是喜欢看领导受批评吗,必须绝对纯正,不能只看到领导被批评的缺点,还要想到领导没受表演的优点,要学会前面看问题。
的“公仆”,总是这种当爹的心态,智者的胸怀,做为“主人”的人民,怎能不越来越弱智呢?而那些被审计的对象,应该是最喜欢弱智的人们吧。
迟国维
前一篇:看领导挨批评也要动机纯正?
后一篇:中国制造还要中国卖(经济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