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迟国维\文
近日有报道称,北京要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到201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6%,每万人专利申请数达到18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速;到2020年,进入世界创新型城市的先进行列。
什么是创新型城市?文章引用中关村管委会一位普通干部的话:“能够在全世界吸引人才的城市肯定就是创新型城市。”看来,北京这回打的是高科技牌,依靠高科技增加城市魅力,吸引全世界人才。
对城市魅力的追求,是在我们经济发达之后的愿望。这跟人一样,一旦有了钱,首先要换一身行头。于是,最高的大楼、最宽的广场、最大的草坪、最靓的公园、最贵的酒吧等等,一轮接一轮的竞争,在城市此起彼伏。于是,我们的城市变成了尘土飞扬的大工地。魅力之争的结果是使城市失去了魅力。
其实,像人的魅力不完全取决高低胖瘦的外表一样,城市的魅力也不完全取决外部显现的硬件。依靠高科技增加城市魅力,应该是个好办法,但是没有真正找到点上。城市的魅力在于人情味,人情味取决于一个城市全体市民的公共责任意识和行为。
你下了火车,刚要走出北京西站就被警察拦到一边,他不是问你去哪里,也不是告诉你该坐几路车,而是检查身份证,看你是不是网上通缉的逃犯。当你好不容易挤上公共汽车,抱怨一句“真挤”时,马上有人告诉你:嫌挤打的,那宽敞,就拉你一人。你马上闭口,这是北京,不许乱说乱动。你怕坐过站,请售票员到站时叫一下,售票员很客气地说:最好自己盯着,我不可能记住每个人要下的车站。
上班了,你要先去财务、人事、办公室,看看单位又有什么新规定。单位的事,没人告诉你,要自己打听。比如说,上了一年班,才知道可以报销手机,但发票早不知扔哪里了。午饭时间,大家一起去吃饭,AA制,各点各的饭,各付各的账。AA制让吃饭索然无味,既没有一家人吃饭的可口、舒服,又没有朋友们吃饭的热闹开心。吃饭成了工作的延续,写字楼里特爱叫外卖,边吃边干,不耽误工作。
下班了,很想约三两知己,小酌几杯,但没可能。明天还要上班,每个人回家要一两个小时的路程,谁有闲时、闲钱陪你闲聊?于是,大家都成了工作的机器,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回到小区,你在这住一年了,但每次回来,戴红袖标的老太太总要盯你半天,看得你发毛,就是不打招呼。北京成了最缺少人情味的城市。
在纽约,人们出门时会把钥匙放在楼下的店铺里,让他们的朋友去取。小孩过马路时,所有的车都会停下等他过去。他们会告诉某人随便停车要挨罚。他们会让自己的孩子把迷路的客人送回宾馆。这样做的前提是相互的信任。他们知道店铺老板,一方面有副热心肠,另一方面并不处心积虑地留心别人的隐私。
这些服务是不能被形式化、规范化、职责化、政府化。这种相互的信任、关心,是花钱买不来的,是官方说教和报纸宣传教不会的。只有通过点点滴滴事例的切身感受,才能学会。当一个陌生人让孩子把你送回宾馆,以后你见了迷路人一定会主动服务;在不认识人的劝告下,你没有乱停车,没挨罚款,以后你见了乱停车的人,忍不住会告诉一声。这就是大城市最重要的公共责任意识。当一个人为素不相识、没有任何正式责任的人承担哪怕一点点公共责任,都会使公共责任意识和行为迅速传递放大。
依我看,什么时候北京能把精力和投入放在人的身上,什么时候北京能体现它的人情味,什么时候北京就真正具有魅力了。
|